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百家姓的来源和历史百家姓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 母系氏族 制度时期 。早期的姓,只有22个 。从“姓”字组成看,是由“女”与“生”构成,会心兼形声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 。”段注云:“因生认为姓 。若下文神农母居姜水,因认为姓黄帝母居姬水,因认为姓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是也 。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从女生会心 。”由是可知,“姓”是从母系社会开端,它是母权社会的产物 。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文章插图
《百家姓》出书于宋朝,宋朝的帝王姓赵,故而《百家姓》讲赵姓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无可厚非,而第二、三、四名就值得一说了 。说《百家姓》的诞生地区是宋朝时期的吴越地区,北宋统一天下初年,南方的吴越国国王姓钱,为了避免自己治下的百姓免受战乱,这位钱姓君主就直接投降了宋朝,因此吴越地区的百姓对其甚是感恩 。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
黄帝
百家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21世纪,影响极深 。《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
中华姓氏最主要的起源,却不是伏羲风氏,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当中,除炎黄二帝以外,还有女娲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吴金天氏、颛顼高阳氏等众多著名的氏族首领,但炎黄二帝能够被华夏民族尊为人文始祖,就是因为我国众多的姓氏都起源于炎黄二帝 。
1、赵姓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 。
2、钱姓
钱姓,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时期的泉府上士钱孚(大彭国始祖篯铿的裔孙)为得姓始祖 。
3、孙姓
孙姓,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 。
4、李姓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




5、周姓
周姓,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 。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
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 。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
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 。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 。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 。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
百家姓的来源和历史是怎么样的?百家姓的来源和历史:
赵:传说造父曾经给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于是,就根据国名命名了姓氏 。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百家姓》把赵姓放在第一位,就与他有直接关系 。
钱:传说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执掌全国的财政大权,于是,就以官为姓 。
孙:一说周文王的少子康叔在西周初年受封于卫,他的八世孙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戚”,他的后代非常崇敬他,就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氏 。
李:皋陶在尧帝时是主管司法的官,皋陶的后人理征因为得罪了纣王而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带着儿子利贞逃亡的途中,曾经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
周:周人祖先为后稷,他的后代建立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定居在周原,他们灭夏建周,即为周文王 。唐代为避玄宗名讳,姬姓大臣改姓周 。
吴: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传至夫差为越王勾践所灭,其子孙称为吴氏 。
郑:周宣王分封其母弟于郑国,是为郑桓公 。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 。后为韩国所灭 。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
王:王姓源出有七: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出自妫姓,为古帝虞舜之后;出自子姓,为商朝比干之后;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赐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源于外族姓氏及冒姓 。
冯:周武王将他的兄弟毕公高,封于当时的冯阝城,毕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为姓,姓冯 。冯字右边的耳旁,等于一个邑字,指地方,而将居地作为姓的情况,在上古时常有,叫做“去邑为姓”,总是省去邑旁后作为姓 。
陈: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叫胡公满的人,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 。因为胡公满是舜帝的后代 。胡公满在陈国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孙们后来都以国为姓,都姓陈 。
褚:古代春秋时候,宋国的公子叫恭段,他受封于褚邑 。恭段品德很高,人家都说他的行为可以为人师表,于是称他叫褚师,因为他受封于褚邑,子孙就都以“褚”为姓 。
卫: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叔,他是卫姓的先祖 。康叔被封到上古商代的首都朝歌 。原来商朝的遗民,有七个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了一个卫国 。后来,卫国已并入秦国 。他的后代约定以国名为姓,子子孙孙都姓卫 。
蒋:周武王的兄弟伯龄,被封到“蒋”,现今的湖北省仙居县 。于是建蒋国 。后并入楚国,蒋国的公族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世代姓蒋 。
沈: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叫季载,成立沈国 。沈国君主的后代都以沈为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