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与光学防抖有什么关系光学防抖可以相对提高拍摄速度,这个意味着您在光线差的时候用比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也不容易虚,这个和几倍变焦没有太大关系 。举个例子,在拍夜景的时候相机曝光时间一般比较长,这个时候手稍微晃动就会虚,但是有光学防抖的一般就不容易虚了 。【光学变焦就是防抖吗】

文章插图
这2个机器的区别
A720 IS 是属于功能专业型的,功能很全,例如 光圈优先, 快门优先, 手动曝光,等等一些专业单反相机上有的功能他都据具备了 。更适合摄影爱好者 。
IXUS 70 属于时尚型的,功能不多,外观好看,携带方便,金属机身适合喜欢追求时尚的人 。
关于相机的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有什么区别?电子防抖和光学防抖有什么区别?光学变焦,就是镜头改变,比如望远镜,可以看远;
数码变焦,就是把图片放大,一堆马赛克,模糊了,没意义 。
你说哪个好呢?
电子防抖是程序设计出来的;
光学防抖,是镜头内部技术,不是数码技术,是纯粹的机器技术 。
当然是光学的好 。
便携机器,是不可能有光学防抖的,不要相信厂家骗人的话~
市面上,相同价格的机器,质量也都差不多,你可以任选,我不做诱导 。
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光学变焦是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变焦方式与35mm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摄像头的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 。如今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2倍-5倍之间,也有一些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 。而家用摄像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5倍,能比较清楚地拍到70米外的东西 。
数码变焦实际上是画面的电子放大,把原来CCD影像感应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处理手段做放大 。通过数码变焦,拍摄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数码变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目前数码相机的数码变焦一般在3倍左右,摄像机的数码变焦在44倍-600倍左右,实际使用中有40倍就足够了 。
如果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 。如果拍摄的视角小,可以相应的加一广角镜 。而我们平时所见的UV镜,可以安装在镜头的前面起到防尘并保护镜头的作用 。
初次接触数码相机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老是会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 。究其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正常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门速度过低所致 。一般而言,在手持条件下,拍摄到清晰照片的快门速度应该达到焦距倒数甚至更高 。举个简单例子:佳能A75的镜头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么在广角端,快门速度应该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证拍摄的照片较为清晰,而在长焦端,快门速度应该要达到1/125秒才行 。而且如果现场的光线条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拍摄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对于那些10倍光学变焦的产品而言,防抖技术则是更加必要,因为这些产品的长焦端往往达到370MM以上,因此,快门速度必须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则就只能望远兴叹了 。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具有减震(VR)技术的袖珍相机 。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带有图像稳定器的镜头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稳定系统(Image Stabilizer)的缩写,这就是习惯上提到的“防抖系统” 。
其实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的手在胶片或是CCD/CMOS感光过程中的抖动是客观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机构来减小由于摄影者手的抖动带来的影像模糊 。防抖,到目前为止,分三大类型:光学防抖、电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 。目前推出过具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厂家有:佳能、尼康、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松下和适马 。
光学变焦和光学防抖是相机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属性光学变焦啦,数码变焦没有实际用处.
光学防抖意义不大,你如果是业余摄影,那无所谓啊,专业的话一般用脚架.
相机的光学防抖主要是为拍摄照片服务的,在相机中有光学防抖的一般都属于中高档次的产品,只是由于生产规模和成本的原因,现在相机的价格越来越低,2000-3000元级别的相机拥有防抖已经是正常现象,但一般摄像质量不过20-30万像素的水平 。而如果按照档次划分,中高档摄象机一般要5000-8000元,这类摄象机的像素水平一般都在百万像素以上了 。比对的对象不能光靠价格划分,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产品也不存在可比性 。就像同样是4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就算是最高级的自行车和最普通的轿车,也没有可比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