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这句词出自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的最后一句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文的意思如下: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作者取之最后一句用意是 , 这首词所描绘的古代妇女生活 , 是清闲富贵 , 怡然自得的 。李清照婚后还能醉酒 , 一觉睡到自然醒 , 她不需要考虑起早请安或者管理小妾等杂事 , 生活肯定是非常幸福的 。
其次 ,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宋朝 , 宋朝男女成婚的婚服有个习俗要红男绿女 。
最后一层含义是说盛家的嫡庶之别 , 红在古代指正室 , 嫡子嫡女 , 如剧中的华兰、长柏和如兰 , 绿则指庶子庶女 , 如剧中的墨兰、明兰和长枫 。所以绿肥红瘦指的是庶女明兰的成就超过了嫡女华兰和如兰 , 就像是红花凋零后绿叶却越来越茂盛 , 寓意着能经受住风雨的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可知道 , 你可知道 , 这个时节应该绿叶繁盛 , 红花凋谢才是” 。

文章插图
该句诗词出自清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此词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之情 , 也借由流露出些许内心的苦闷之意 。
其中 , “绿肥红瘦”是全词的精绝之笔 。“绿”代表叶 , “红”代表花 , 是叶和花两种颜色的对比;“肥”指雨后叶子的茂盛肥大 , “瘦”形容雨后花朵的凋谢稀疏 , 是两种状态的鲜明对比 。平常四字经过巧妙搭配 , 让人心生无限联想 , 画面生动形象 。
词句具体赏析
前句“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词人知道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 , 窗外定是残红狼藉 , 却又不忍亲见 , 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侍女对女主人婉转的心事毫无觉察 , 回答海棠花还是那样 。
而后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叙述口吻看 , 既像是在询问侍女 , 也像是自言自语 。对白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 可谓传神 。“应是”一词更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 , 含有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 , 语意深重 。
整首诗词曲折委婉 , 富有层次 。从惜花痛饮 , 知花谢“试问”卷帘人 , 到再次反问确信 ,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 将惜花爱花表达得摇曳生情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耳目能详的“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是: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了 。
【出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 , 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 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 , 外面的情况如何 , 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了 。
【注释】:
疏:指稀疏 。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 , 晚风急猛 。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 , 仍有余醉未消 。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 , 此词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 。
【赏析】: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 , 有人物 , 有场景 , 还有对白 , 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 , 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 语言清新 , 词意隽永 。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 , 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 , 故把酒以消愁绪 , 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 , 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 , 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 , 但仍难“消残酒” , 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 , 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 , 窗外定是残红狼藉 , 落花满地 , 却又不忍亲见 , 一个“试”字 , 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 , 刻画得贴切入微 , 真实可感 。孰料 , “却道海棠依旧” , 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 , 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 , 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 , 可是侍女卷起窗帘 , 看了看外面之后 , 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 , 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 , 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 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 , “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 , 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 , 你知道不知道 , 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 , 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 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 ,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 , 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 , 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 , 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 , 风雨无情 , 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 ,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 , 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 , 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 , 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 , 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 , 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 ,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 , “红”代替花 , 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 “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 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 , 经词人的搭配组合 , 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 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 , 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 , 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 , 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 ,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 , 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 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篇幅虽短 , 但含蓄蕴藉 , 意味深长 , 以景衬情 , 委曲精工 , 轻灵新巧 , 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 , 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 , 跌宕起伏 , 极尽传神之妙 , 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 , 汉族 , 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 , 婉约词派代表 ,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 自辟途径 ,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 ,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 , 留存不多 ,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 , 情辞慷慨 , 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