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

“资治通鉴”主要讲的是什么分类: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

目 录
第一卷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七年(前403年前369年)

第二卷 周纪二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前368年前321年)

第三卷 周纪三 慎靓王元年至赧王十七年(前320到前298年)

第四卷 周纪四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前297至前273年)

第五卷 周纪五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前272至前256年)

第六卷 秦纪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始皇帝十九年(前255至前228年)

第七卷 秦纪二 始皇帝二十年至二世皇帝元年(前227至前209年)

第八卷 秦纪三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前208至前207年)

第九卷 汉纪一 高帝元年至二年(前206至前205年)

第十卷 汉纪二 高帝三年至四年(前204至前203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高帝五年至七年(前203至前200年)

第十二卷 汉纪四 高帝八年至惠帝七年(前199至前188年)

第十三卷 汉纪五 高后元年至文帝前二年(前187至前178年)

第十四卷 汉纪六 文帝前三年至十年(前177至前170年)

第十五卷 汉纪七 文帝前十一年至景帝前二年(前169至前155年)

第十六卷 汉纪八 前帝前三年至后三年(前154年至前141年)

第十七卷 汉纪九 武帝建元元年一地元光元年(前140至前134年)

第十八卷 汉纪十 武帝元光二年至元朔四年(前133至前125年)

第十九卷 汉纪十一 武帝元朔五年至狩四年(前124年至前119年)

第二十卷 汉纪十二 武帝元狩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8至前110年)
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

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在于“资治”二字 。司马光希望通过历史兴衰的记述,总结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以便为包括皇帝在内的读者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服务 。
【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第一,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第二,反复强调治国之道关键在于用人的道理,提出了一系列如何选拔人才、用好人才的思想 。
《资治通鉴》是国学苑里的一朵奇葩,蕴含着先人们丰富的治国理政得失和社会人生经验 。秦汉、隋唐这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三段分裂混乱的历史曲折 。
司马光悉数记述,井井有条,以致我们今天要阅读战国至五代这一段中国历史,至今找不到可以取代《资治通鉴》的书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讲的什么《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