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 , 起始于上古 , 普及于西汉 , 鼎盛于唐代以后 。

文章插图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 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 ,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 , 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 , 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
农历九月九日 , 为传统的重阳节 , 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 把“九”定为阳数 , 九月九日 , 日月并阳 , 两九相重 , 故而叫重阳 , 也叫重九 。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 ,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在民俗观念中 , 九九重阳 , 因为与“久久”同音 , 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
以上内容参考-重阳节
中国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时候?重阳节的来历
1.古人于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动 。这是远古时期 , 古人择九九重阳吉日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
2.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 , 成型于春秋战国 , 普及于西汉 , 鼎盛于唐代以后 。于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
重阳节的习俗
1.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 , 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 , 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
2.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 , 其二是源于东汉时河南有个方士叫桓景于该日登山避灾 , 其三是源于登高 。
3.祭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 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 。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 祈求神灵降福 , 并推行敬老活动 , 传承孝道文化 。
4.饮菊花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 , 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 ,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 , 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
5.放纸鸢:放纸鹞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 , 重阳节除了登高 , 放纸鸢也是岭南地区一个特色 。
扩展资料
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 见于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 , 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 , 令家人各作绛囊 , 盛茱萸 , 以系臂 , 登高饮菊花酒 , 此祸可除 。
景如言 , 齐家登山 。夕还 , 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 , 妇人带茱萸囊 , 盖始于此 。
【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什么时期】参考资料: 重阳节
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重阳节的来历:传说东汉时 , 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 , 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 , 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 , 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 , 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 , 披星戴月 , 勤学苦练 。
一日 , 费长房说:“九月九日 , 瘟魔又要来 , 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 , 菊花酒一瓶 , 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 , 九月九那天 , 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 , 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 , 每人喝了一口 , 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 , 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 , 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 , 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 , 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