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始于哪一年

中秋节起源于什么时候?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1]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

中秋节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中秋节起源于什么时期?中秋又叫仲秋、月夕,应该说,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 。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变而来的敬月习俗,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它实际上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蕴含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 。《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说法,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 。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 。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着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这些美好传说与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
家人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 。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 。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 。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 。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 。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 。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 。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
中秋节是从哪一年起被定为国家节日的?“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
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85年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教师节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不同国家规定的教师节时间不同 。每年公历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北京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 。2011年9月10日是中国第27个教师节 。
中秋节是什么时候中秋节是八月十五 。每年的中秋节时间为农历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 。
【中秋节始于哪一年】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