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的血供直肠和肛管的血供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 , 肛管动脉和骶中动脉 。
①直肠上动脉是直肠供血中最主要的一支 , 来自肠系膜下动脉 , 行于乙状结肠系膜根内 , 经骶骨岬左前方下降至第三骶椎高度 , 分为左、右两支 , 由直肠后面绕至两侧下行至直肠壶腹部分成数支 , 于粘膜下层形成毛细血管丛 , 供应齿状线以上的肠壁 , 并有许多小支与直肠下动脉和肛门动脉吻合 。
②直肠下动脉来自两侧髂内动脉 , 沿直肠侧韧带 , 向内向前至直肠下段前壁 , 在粘膜下层与直肠上动脉骶中动脉和肛管动脉吻合 。
③骶中动脉是腹主动脉的直接小分支 , 沿骶骨而下 , 供应直肠后壁 。
④肛管动脉来自阴部内动脉 , 途经坐骨直肠窝分为数支 , 供应肛提肌、肛管和括约肌 , 并与直肠上、下动脉相吻合 。
肠系膜下动脉简介目录1拼音2简介3左结肠4乙状结肠5直肠上6边缘7Riolan 1拼音cháng xì mó xià dòng mài
2简介

文章插图
肠系膜下动脉分布于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 该动脉在十二指肠下部(横部下缘 , 约平第3腰椎或第3~4腰椎间的椎间盘处起自腹主动脉前壁(89.6%) 。在壁腹膜深面行向下 , 略偏左;越过左髂总血管前方进入乙状结肠系膜 , 沿骨盆后壁下降 , 移行为终支直肠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分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彩图22) 。
3左结肠左结肠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最早发出的一支、分布于降结肠和横结肠左侧一小部分 。该动脉在壁腹膜深面行向左 , 横过左生殖腺血管、左输尿管和腰大肌至降结肠附近 , 分为升支和降支:①升支行向上 , 越过左肾前面至结肠左曲附近与中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 ②降支行向下与乙状结肠的分支吻合 。吻合后发支至其分布区 。
4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动脉分布于乙状结肠 , 有1~4支 , 以1~2者为多 。乙状结肠动脉发出后 , 在壁腹膜深面行向下左 , 进入乙状结肠系膜 , 每一动脉分为两支 , 各分支又彼此形成吻合 。最上一支的升支与左结肠动脉的降支吻合 。乙状结肠动脉多与左结肠动脉共干 , 国内资料可高达46.73% 。
5直肠上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末支 , 分布于直肠上部 , 并在肠壁内与直肠中动脉和直肠下动脉吻合 。直肠上动脉经乙状结肠系膜沿盆后壁下降至约平第三骶椎处分为左右两支 , 分别从直肠两侧进入肠壁 。
6边缘分布于结肠的回结肠动脉的结肠支、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的分支 , 沿结肠附近吻合形成的弓形动脉 , 称为边缘动脉 。从边缘动脉发出许多终末动脉或称直支 , 分布于肠壁 。形成边缘动脉的各吻合点的吻合情况不尽一致 。细弱(甚至中断的)吻合点附近的结肠 , 可能供血不足 。在外科手术中 , 有人把边缘动脉的吻合弱点称为“危险点”(Critical点) 。也有人认为这种细弱点对结肠无关紧要 。中国人边缘动脉吻合中断的部位和出现率为: ①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之间占19.05%; ②右结肠动脉升支与中结肠动脉右支之间占12.20%; ③中结肠动脉左支与左结肠动脉升支之间占1.58%;④左结肠动脉升支与乙状结肠动脉之间占1.82% 。国内资料与国外资料相比较 , 出现部位和出现率均互不一致 。对乙状结肠动脉与直肠上动脉间是否存在吻合 , 各观察者之间也有分歧 。总之 , 关于边缘动脉的吻合情况 , 有待进一步探索 。
7Riolan
直肠的形态特征【直肠上动脉起自】直肠容易被理解为直的肠 , 实际上直肠有两个前后方向的弯曲:上方为直肠骶曲 , 凸向后侧 , 与骶骨前面的曲度相一致 , 距肛门约7-9cm;下方称直肠会阴曲 , 凸向前 , 距肛门3-5cm , 此曲呈直角 , 又名肛管直肠角 。当进行肛管直肠镜检查时 , 须注意这两个弯曲 , 以免损伤肠壁 , 此外 , 直肠还有左、右方向的侧曲 , 极不恒定 。但一般情况下是三个侧曲:上方的凸向右、中间的凸向左 , 是三个侧曲中最显著的一个 , 下方的凸向右 , 故呈现为右-左-右模式 。
1.位置与形态直肠位于盆腔后部 , 上平第3骶椎高度接乙状结肠 , 向下穿盆膈延续为肛管 。据统计 , 成人的直肠平均长11.7cm , 其下份肠腔明显膨大称直肠壶腹 。直肠并不直 , 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 , 上部的弯曲与骶骨曲度一致 , 称骶曲;在下部绕尾骨尖的弯曲 , 称会阴曲 。在冠状面直肠尚有左、右、左侧的弯曲 , 但不恒定 。在作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 , 应注意这些弯曲 , 缓慢推进 , 以免损伤肠壁 。
2.毗邻直肠的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骶、尾骨和梨状肌邻接 , 在疏松结缔组织内除骶正中血管、骶外侧血管、骶静脉丛外 , 还有出骶前孔的骶、尾神经前支 , 骶交感于及奇神 经节等 。直肠前面的毗邻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 在男性 , 直肠上部隔直肠膀联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 , 如直肠膀胱陷凹中有炎性液体 , 常用直肠指检以帮助诊断 , 有时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直肠下部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部相邻 。在女性 , 直肠上部隔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及阴道穹后部相邻 , 故借直肠指检可了解分娩过程中子宫颈扩大的程度 。直肠下部借直肠阴道隔 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两侧的上部为腹膜形成的直肠旁窝 , 两侧的下部与盆丛 , 直肠上动、静脉的分支 , 直肠侧韧带及肛提肌等邻贴 。
3.内面观直肠腔内由粘膜和环行平滑肌形成的半月形横向皱壁 , 称直肠横襞 , 一般有三条: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附近的左侧壁 , 距肛门约13cm;中直肠横襞最大且恒定 , 居直肠右前壁 , 相当于腹膜返折线的高度 , 距肛门约11cm , 此横襞具有定位意义;下直肠横襞多位于左侧壁 , 距肛门8cm 。在进行肠腔内器械检查时 , 也要注意这些横壁 , 以免伤及 。
4.血管、淋巴及神经直肠由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分布 , 彼此间有吻合 。直肠上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 , 行于乙状结肠系膜根内 , 经骶骨岬左前方下降至第3骶椎高度分为左、右两支 , 由直肠后面绕至两侧下行 , 分支前与乙状结肠动脉之间有吻合 , 分布于直肠 。直肠下动脉多起自髂内动脉前干 , 经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下部 , 主要分布于直肠 。骶正中动脉有分支经直肠后面分布于直肠后壁 。上述各动脉皆有同名静脉伴行 , 在直肠肌层和粘膜下层内 , 吻合成丰富的静脉丛 。直肠的淋巴多伴随相应的血管回流 , 直肠上部的淋巴管沿直肠上血管引流 , 向上注入肠系膜下淋巴结 。直肠下部的淋巴管向两侧沿直肠下血管注入髂内淋巴结;部分淋巴管向后注入骶淋巴结;部分淋巴管穿肛提肌至坐骨直肠窝 。直肠与肛管的淋巴管通过吻合支彼此相通 , 淋巴道转移是直肠癌主要的扩散途径 , 手术要求彻底清除 。直肠的神经为内脏神经分布 , 交感神经发自肠系膜下丛和盆丛;副交感神经发自盆内脏神经 , 经盆丛、直肠下丛沿直肠侧韧带分布于直肠 。与排便反射有关的传入纤维 , 也由盆内脏神经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