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解释及翻译【释义】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
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听到了就要去实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治长》),意即当听到了一件事,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怕再听到另外一件事 。
以下还有一种解释,据考来自苏轼《论语说》: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新注句读
子路有闻 。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传统译注〕
子路听到一种说法,而未能施行时,唯恐又听到另一种说法 。
〔新注〕
有闻
:很有名气 。闻达于诸侯 。
未之能行:还没有做到的 。
唯恐有闻:只怕有名声 。
〔新译〕
子路很有名望 。没有做到的,只怕也有声望 。
〔新注题解〕
“听到一种道理去施行,怕再听到一种道理” 。子路处事若如此没有头脑,只怕难列贤弟子数 。
子路名声显赫 。生怕自己的名声是自己没做到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5),君子怕自己和名望不相称 。子路很有名气,就怕一些名气是自己没有做到的,文质不符 。“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19.20),同样,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 。子路有了名气,就怕自己名不副实 。
子路能声名显赫,是因为他是在真心地做事,只要真正做出成就,声望自会有 。一些人总是为求名而求,往往适得其反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只需埋下身子去做,有了实实在在的成就,不立自立,不达自达,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声,也会强加于已 。如社会上树立的一些先进人物,有许多事迹,都是无中生有加工的 。当然,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有闻”,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不闻”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白话释义: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后,在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
解读:这句话我们通常理解为,子路是一个谦虚上进又讲究实践的好孩子,他如果没能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实践到位,他就不想去学习新的东西 。这样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在还没有消化已有的知识下便去接触新鲜的事物 。我们有太多的时候浅尝辄止,心猿意马,看到西瓜便丢掉玉米 。
但仅仅从这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还是远远不够的 。藕益大师对这句话的评价:“若知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之理,便如颜子从容请事矣 。”夜行有两种意思,一是还在无明烦恼的苦中作乐及黑暗中摸索,另一是见不到他人的光明面,也无法发现自己的光明面,依然我行我素、孤芳自赏;或者浑身都是烂疮疤,自己不愿意承认,也不希望他人看到,这叫夜行 。“投明须到”,是不仅要脱离这种烦恼的心境和黑暗的行为,并且要把心中的智慧之光发挥到极致,同时要在光明中一直走下去,走到成佛为止;不能浅尝即止,不能得少为足,不能一曝十寒,不能中途变卦 。
我们既要明白学习了一个道理便要深入地理解它,实践它 。也要明白,你对于真知的探索不仅仅限于这一个道理 。任何一个道理的践行都是难之又难的,也许你努力了一辈子,穷其一生也并未得以实践 。但既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也不能因为只做到一点就止步于此 。知和做并不矛盾,我不能因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去拒绝其他的真知 。那纵使我最后做到了这一点,我也只做到了这一点 。人生的修行路既长且苦,犹如夜行,我也不知道我最后的修为将停留在哪个阶段 。但我知道光明始终在前方,我只能一步一步的坚持前行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评析意思是: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

文章插图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公冶长篇》 。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译文: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
这段话是对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赞美 。子路是个急性子,因为这种性格,他还曾受到老师的批评 。但是,子路之勇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 。
这段文字,精彩呈现了子路的这个性情 。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 。
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子路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 。因为子路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听到好的道理而不去做,那是一种罪过 。
扩展资料
知与行相统一的思想在中国哲学的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期间,知与行的问题更是得到很多学派和学者的争相辩论和探讨,从而使知行关系达到了历史争论中的第一个活跃的高潮 。
先秦时期开始,以儒家为主的“知行之辩”对于知行关系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儒家对知行关系的探讨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从他们对知行关系的见解中来感悟知行之辩的精髓 。
1、孔子对于知行关系的理解:知行兼重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并没有对知行关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理论,但从他对知识和教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已经包含了他对知行关系的看法 。
孔子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同时这也奠定了“知行观”的学术基础 。
在知行这一问题上,孔子是第一个主动提出来并进行探讨的,这也是孔子对认识论最集中与完整的表述 。对今后在哲学道路上各学派关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也为以后知行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根基 。
孔子认为人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而人的认知活动是人类进行的所有活动中最基本的,他对认识的主要来源与认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待知识所持有的态度来分析人的性格 。
孔子在对“知”具体分析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行”的重视,他认为人类价值的实现应该依附于他所经历的实践活动 。
2、孟子对于知行关系的理解:知先行后
孟子,是在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孟子将知与行的关系分为两个部分来探讨,一是知先行后;二是知行分离 。
在《孟子》一书中,“心”字出现的次数很多,如此频繁也正是说明这已经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 。而相对于《论语》而言,“心”出现的次数就远远少于《孟子》 。因此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战国时期百姓的自我主观意识要强于春秋时期,且这种强势也扩展到社会与生活中,思想也进行日积月累的升华 。
孟子同孔子一样,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并将这一观念发展成为 “良知”和“良能”说 。同时,孟子对知与行关系相分离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 。
在社会中的地位抬高了,从而无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还是历史的进程中都将“劳力者”的地位大大降低了 。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明确的看出孟子本质上已经将知与行进行了分离 。这也表明了孟子的“良知”与“良能”说在中国的哲学历史进程中起到深远流长的影响 。
3、荀子对于知行关系的理解:知行统一
战国后期的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知与行相统一的观念,并阐述了他的想法:行可以产生知,而知也可以通过行而得到 。
同时,荀子还认为“行”是“知”的目的,从而来强调“行”在知行关系中的重要性 。也可以说通过学习来得到的某种认识与认知是有深有浅的,得到知之后还需要通过行来进行最后的验证 。而所得到的“知”即使再怎样充分,都不如通过“行”也就是实践证明那样深得人心 。
当然得到真知与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很简单的,荀子还认为“知”与“行”同样重要,进而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更是强调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并针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观念进行分析 。
他认为“知明而行”是对知行关系的概括 。荀子也强调了“知”对“行”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对“知”进行理性认识的同时产生和发展“行”,进而统一和融合了“知”与“行”的关系 。除此之外,荀子还认为“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知而不行,知得到再多也没有用 。
4、宋明理学的知行论
进入宋代,程颐提出知行关系的学说,他始终认为有了知,行便是自然而然的 。朱熹主张“知先行后”,他继承并发展程颐的观点,认为在知行关系中,“知”应该先于“行”,在“行”之前 。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派,继承程颐与胡宏主张“天理”和“天道”的观点 。“二程”与朱熹在知行关系的问题上观点相似,可总结为:知本行次、知先行后、真知必能行又依赖于行、知行相须、知行两难与行重知轻 。
通过这五点可以看出“知”虽然是“行”的指导,但“行”毕竟也是“知”的完成和实现而取得的实际效果 。因此,行的作用又要大于知 。
5、王阳明的知行论
在中国哲学历史上,“知”与“行”作为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知行关系也成为了古今学者争相探讨的话题 。虽然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在整个哲学史中出现的相对较晚,但“知行合一”这一思想却贯穿于儒学的始末 。
王阳明则在吸收这些思想的同时将知行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提出来的,王阳明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从而整理出有关知行关系思想的优劣势,并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 。
这与朱熹的思想产生了对立 。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中的“知先行后”的知行观,他认为这样的思想会导致百姓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产生重知轻行的想法,这种想法更会滋生许多不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思想弊端 。
而整个程朱理学大部分是“知先行后”的主张者,他们分离了知与行的关系链,认为只有先对事物进行了解,然后才能实践,并没有考虑知行相融合统一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
王阳明所提倡“知行合一”思想在社会处于紧急危难之时救朱学之偏,解放了百姓的思想禁锢,以此来消除之前程朱学派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 。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 。
这一句,非常生动,非常深刻,但在《论语》中好像不太起眼,各家注解笔墨都不多,或者是落在子路的性格上,说他勇,勇于实践 。大概也比较急,急于实践 。
我们好像看见子路在那儿捂着耳朵:“您别说!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到呢!”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
学习必须首先得信、得服,得真心信服老师,再去读老师的书,听老师的课 。
第二,学习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
这就是知行合一 。
赋能王解读
今天我们来继续解读论语公冶长篇的第14章:字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这一句里面的第二个有,我认为应该读又,就是害怕又听到了新东西 。
直接字面意思就是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就是他认可的,首先是认可的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实践,或者说没有出成果,他恐怕又听到一条道理 。
这一句非常的生动,也非常的深刻,但是在论语中好像不是太起眼,给它注解的不是很多 。
因为大家都知道子路这个人既忠又勇,但是性子有点急躁 。
想象一下画面,好像看见子路在那里,捂着耳朵说,你别说了,别说了,我这还没做到这个呢,你再让我告诉我一个我就蒙了 。
关于这一条,不同的人也是有不同的看法,赞赏者有之,不赞赏的也有 。这里面就分为两个人,比如说华杉和樊登持的观点就基本上是相反的 。
为什么看起来好像相反的都能够自圆其说呢?我们不妨继续往下听!
赞同者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 。
如果你做不到,你知道还有什么用呢?我们学习就是要切己体察的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的事情上来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 。真正的把这个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一步的用在自己身上 。
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的知行合一,说到、学到、做到,你知道的好道理一定要用起来 。
而有的人自称爱学习,但往往只学不习 。知道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我们常听的话,也说明这个事情,就是只听别人说的而已,觉得有道理,但是你从来不去做,只学没有习 。
结果要么是夸夸其谈,说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因为他听了别人说的多了,他也会了,但是你看他什么也没做到,就是流于空谈 。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
爱因斯坦被别人邀请做讲座,邀请的多了,司机每次都听,听完以后,他说我也会呀,我都背下来了 。有一次又去讲座,人都不认识爱因斯坦,那会儿的环境也是,司机就跟爱因斯坦说,说我上去讲吧 。结果他就讲了,讲完以后当底下问他问题的时候,他懵了 。
这家伙挺机智,说:这简单,我的司机都能够回答,然后把爱因斯坦叫上去了 。
换了个位置,爱因斯坦的解答他只听到了道理,但是他没有做,所以说融会贯通,他不行 。
有的人又犯了另外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
就是光想当裁判 。
就比如说我们超级演讲家,我们很多战友都来了,来了就是想来练习演讲啊 。
那既然学习演讲,练习演讲,我们是一个日更群,那你就做就是了,老是在评判,这不行,那个不行,这个人做的不好,这是在批判,但就没有亲自去实践,光想当裁判员,不想当运动员 。
而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当运动员 。首先你去亲身去做,去实践,你才能有成绩,别人讲的不好,那是别人的事情 。问题是你讲的好吗?你能讲的比他更好吗?声音比他更好听?情绪比他更到位?还是逻辑比他更强?还是说服力更高?等等 。
不能老是批判的去看别人,而是要用在自己身上,你做到了,你自然而然的就有感受,否则的话你会很难受的,你看着别人不行,实际上你做的还不如人家 。
看着别人很厉害,又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你怎么就不做呢,这是不行的 。
所以说批判是学习的死敌,我们好多时候说批判性学习,记住重点不在批判,重点是在继承 。你先把它好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别看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看人不对的时候,你都不想做了,所以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问题 。
所以说,学习从两个方面来看 。
第一个就是首先信服 。
真心信服老师 。比如说你听大哥的课,你要对大哥信服 。如果说你觉得大哥讲的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相信你都不会听,那你听了又不相信,觉得大哥讲的不好,那你会很痛苦 。
比如说我现在去看张萌的书,那我就非常信服她,因为她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所以说我就愿意多看,没事儿就翻一番,时间管理怎么做的呀,精力管理是怎么做的呀,等等,当然了,有些地方我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不过没关系,这不很正常吗?
第二个,就是学习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这里举个例子,有的人一听人家讲就说:哎呀,我看他讲的也是老生常谈吗?没有什么新东西 。
就像我们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我当时就跟大家说过,这是口号吗?
这不是的,这是践行宝典,这是指导我们的金科玉律,如果你能够做到日更演讲,你心怀梦想的话,你一定会实现的,早晚的事情 。
如果说你真正能够做到每天日更写作、日更演讲,你的成长速度何止于七倍!想一想我们在过去,谁写过文章了,有谁天天去做演讲啊?
只有我们现在每天写文章,每天做演讲,每天锻炼,,我们的成长远不止七倍速,这也是为什么猫叔说一年顶十年 。
我们一年顶一百年,说实话都可以,因为比起过去碌碌无为的情况下,我们真的是成长了太多太多 。
这个意思上就是说,我们不要急于去学新东西,比如说我们有很多战友,今天看这个不错,我就学习去了,然后明天那个不错,我又去了,在学习的路上老是在学,就是不习 。
这段时间我参加演讲训练营了,我就好好的把演讲训练营做了,这也对呀,只要专注于此,然后演讲训练营结束去声音训练营,声音训练营结束,又去追逐别的去了,结果演讲也不做了,声音也不练习了,学的时候水平比过去高了,但慢慢的又还回去了 。
这个说法就是支持的,支持子路先学,做到了,然后再去学习新东西 。
下面我们再来讲一讲对立的观点,大家听一听也未尝不可 。
大家想一想,我们听到了一个道理,能不能马上就做到啊?往往不现实,比如说我们这个演讲吧,那我们能够接着就做到吗?接着就出了成绩嘛?很难 。
那么我们就不学新东西了吗?因为这条没做到,我那个就不学了吗?不是的,不能这么绝对 。
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那我们就应该去认真的去践行,但是道理有很多,那在这个方面有这样的道理,在那个方面有这样的道理,那该吸收该学习的还是要学习,因为很多时候它并不冲突 。
这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不能说,因为我做了这件事情,然后我其他都不能做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干什么呢?先定一个主要的东西,比如说演讲是我最重要的东西,那么我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做演讲 。
但是不耽误我写作呀,不耽误我健身啊,不耽误我练书法呀,不耽误我去学其他东西啊,你比如说我学心理学,情感啊等等 。
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很多道理都需要我们去了解知悉,去做,不能说固步自封,我知道了一个我就得达到,然后达到了,我什么都不听了,那你不就把自己限制了吗?限制死了也是不行的 。
刚才我是站在辩证的立场上来看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取的还是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要学而习之,学了就要学到用到,而不要急于去追逐新事物,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真是掰一个扔一个,最后一无所成 。
那对于子路这个人我们也要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评价,因为子路和子贡一样,一直追随在孔子,是孔子身边的忠实信徒 。
前面我们讲过子路这个人!在卫国的时候,卫国出问题了,他知道以后赶回去,本来可以不回去的 。赶回去碰到战乱,别人把他要杀了,临死之前还端正了一下帽子,说君子就应该帽子带好,衣服整理好,最后英勇从容就义 。这个人是相当不简单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高的 。
而子路害怕听孔子讲道理,因为他怕听了做不到,有愧于为学,也就是道理明白了,行为还要配合得上,这就是实践的功夫,履行实践 。
从这一点上来讲,子路是不简单的 。
对于我们超级演讲家的战友来讲,我认为应该这么理解这句话 。第一,知道了道理,认可了就要行动,而且把它坚持下来,学而时习之,成为习惯 。
那同时,有新的东西也要敢于接受,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但是也要有所选择,不能盲目地跟风 。
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不简单了 。
好的,今天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 。先说一下这一篇,包括这章以前的都是评价孔子的学生,什么子路啦、子贡啦、公冶长、南宫,对不对?
从下一章开始评价的不是孔子的学生,比如说孔文子等等,那如何评价社会人士呢?我们明天开始讲起 。
明日继续~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