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清朝有一种世袭罔替的王爵,就是我们俗称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权还要优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文章插图
其一,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
其二,俸禄优厚,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
其三,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称铁帽子王府 。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由于功勋卓绝,所以不仅可以世袭罔替,还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 。剩下的四位,则是在清朝中后期,因立功被恩封的 。那么清朝这十二位铁帽子王,他们结局如何呢?爵位后来又各自传了几世呢?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首 。他曾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因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 。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拥护皇太极即位,之后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但同时因为年长位尊而被打压 。顺治五年,代善病逝,享年66岁 。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礼亲王共传10世 。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儿,从小生活在宫中,与努尔哈赤诸子感情深厚,尤其是皇太极 。济尔哈朗也从小跟着努尔哈赤四处征战,因军功被封和硕贝勒 。皇太极即位后,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病逝,入享太庙 。郑亲王共传10世 。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智勇双全 。皇太极即位后,被封为睿亲王 。多尔衮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放弃了皇位,拥护顺治即位,成为摄政王,指挥清兵入关 。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于狩猎途中,而后被顺治削夺封号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其平反,恢复封号,配享太庙 。睿亲王共传11世 。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同样战功赫赫,被封为豫亲王 。他曾破扬州,杀史可法,攻克南京,俘获南明弘光帝 。顺治六年,多铎因天花去世,年仅36岁 。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乾隆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豫亲王共传9世 。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因军功被封为肃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与多尔衮不和,便被夺去爵位,于顺治五年被囚禁而死 。多尔衮死后,顺治得以亲政,才为大哥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肃亲王共传9世 。
和硕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原本只是被封为罗承泽郡王,但是后来跟多铎一起追击李自成,又南下俘获南明弘光帝 。凭借军功,于顺治六年晋升为亲王,掌管着兵部和宗人府 。可惜顺治十一年,年仅27岁的硕塞英年早逝 。乾隆四十三年,被定为铁帽子王 。庄亲王共传8世 。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跟随长辈征战,原本被封为亲王,但因为性格傲慢,被降为贝子 。崇德三年,岳托病逝,追封克勤郡王 。乾隆年间配享太庙,共传13世 。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他的父亲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 。萨哈璘是个文武全才,识得满、汉、蒙三种文字,又屡建战功 。勒克德浑继承了父亲优秀的基因,先后平定江浙、湖广等地,又擒拿南明重臣何腾蛟,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 。顺治五年,被封为顺承郡王,然而顺治九年就去世了,年仅34岁 。其世爵共传10世 。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第十三子,从小与四哥胤禛关系亲密,在九子夺嫡中,极力支持胤禛 。后来胤禛即位,即雍正帝,第一时间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 。可惜胤祥身体不好,又为了辅佐皇兄过度劳累,最终于雍正八年去世,时年44岁 。怡亲王共传8世 。
和硕恭亲王奕欣:道光第六子,咸丰即位后,遵守道光遗诏封其为恭亲王 。后来奕欣转向支持慈禧,助其发动辛酉政变 。两宫垂帘听政时,奕欣被任命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然而同治年间遭到猜忌,便不再参与朝政,于光绪二十四年病逝 。恭亲王共传3世 。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奕譞的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 。同治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所以慈禧拥立奕譞之子载湉即位,是为光绪帝 。奕譞也因皇帝生父的关系,以醇亲王爵位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奕譞去世后,其子载沣袭爵,醇亲王仅这两代 。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嫡孙,是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慈禧60大寿的时候,奕劻被封为亲王 。后来慈禧去世,载沣为了缓和皇室宗亲的关系,就赐了奕劻世袭的殊荣 。可惜其铁帽子王爵仅此一代,奕劻于民国六年病逝 。
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彻底结束了裂土分封制度,有效维护了大一统政治 。然而这一制度,只是保证了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的特权,注定落后 。随着清朝末年革命的爆发,以及最后民国的建立,清朝的铁帽子王,也就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文献通考》)
【大清朝铁帽子王爷都是谁】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 。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
扩展资料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 。满洲正蓝旗人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 。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
人民网--清代的铁帽子王不"铁":有错必惩戴帽人随时更换
-八大铁帽子王
大清朝共有几个铁帽子王?其中谁的本事最为厉害?豫亲王多铎最厉害 。
清朝的爵位分封遵循“王公侯伯子男”,针对不同群体,又有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 。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 。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 。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
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清朝的这些爵位分两组类型: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一代一代世袭下去,爵位和享受的待遇和特权不变;
所谓世袭递降,就是一代一代世袭下去,但是每一代的爵位降低一等,待遇和特权也相应降低 。
所谓铁帽子王就是爵位世袭罔替,世世代代都享受这个爵位的王爷 。
清朝有12位铁帽子王清初,因战功有八位被封为铁帽子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
在中后期,因为护国有功,又有四位被封,即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怡亲王胤祥就是辅佐雍正的十三皇子 。其他三个都到清末了,是慈禧时候的人,也大都是慈禧封的 。
在这12位铁帽子王中,名气最大的自然就是多尔衮了 。但最厉害的应该是豫亲王多铎 。
豫亲王多铎其人豫亲王多铎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比多尔衮小两岁 。
乾隆帝评价多铎,说他:“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
在跟随皇太极征战的时候,他的战功不亚于多尔衮,但是多尔衮多是主帅,功劳自然是更多 。多铎的战功和战力其实一点都不小 。
是他擒获了洪承畴,而洪承畴被称为贰臣第一,对清朝入关的作用非常大;
是他灭掉了李自成的大顺,并一路追杀李自成;
是他杀了史可法,制造扬州十日,平定江南和东南地区;
是他平定蒙古 。
但他在36岁时,染了天花,病死了 。
综合来看,个人认为,多铎是铁帽子王里面最厉害的,当然他也是非常支持多尔衮的 。
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分别是谁?清朝灭亡时,他们在干什么?大家都知道清朝历史上有十二个著名的铁帽子王,相比于其他王爷的爵位逐代降等而言,他们的爵位可以永传子孙,而且不降等 。
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个儿子,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睿亲王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豫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5子豫通亲王多铎;肃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庄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顺承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得浑;怡亲王始封祖为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始封祖为恭忠亲王奕欣;醇亲王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让;庆亲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世爵的亲王 。
清朝灭亡时溥仪颁发《退位诏书》后,载沣不再理会任何政治活动 。哪怕家里来了客人,高谈阔论之际,他也只是在一边听着,从不发表什么意见 。载沣深居简出,极少外出 。偶尔参加亲戚本族的红白喜事,也是到了之后,简单寒暄几句,便告辞回府 。当时许多人,如溥伟、载泽等人都坚决反对皇帝退位,主张顽抗到底 。只有奕劻等少数几个人主张皇帝退位,和平交接权力 。
那时候,由于醇亲王载沣已经隐退,奕劻在皇室内部辈分高、权力大,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 。溥伟、载泽等人纠结10多人前往庆亲王府,围攻奕劻 。奕劻不为所动 。最终,在奕劻的坚持下,溥仪颁发了《退位诏书》,终结了清朝近300年的统治 。
据说清朝共有八大铁帽子王,他们分别是谁呢?铁帽子王也是如此,它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比一般的亲王有些有待和特权,具体表现为:“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到了乾隆年间,为了表彰怡亲王的功德,乾隆帝又将怡亲王这一支定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至于清末的三大铁帽子王——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清初有8个开国王爷,中间有一个帮助雍正皇帝登基的怡亲王胤祥,清末还有三个铁帽子王,分别是恭亲王奕昕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
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儿子 。其子济度改称为简亲王,乾隆时又改回为郑亲王,一共传了十代,共有八位郑亲王、九位简亲王,五人被夺爵 。末代郑亲王是昭煦 。
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 。虽然穿黄马褂人的数量比铁帽子王、三眼花翎的数量多,但是也体现了功勋卓著官员的一种无上地位!
在清朝,皇帝的儿子们并不像之前的汉朝、明朝一样都会获得封地或者成为王爷,而是他们可能被封为郡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等 。就算被封为亲王,这个王位也并不是世袭的,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生于1599年11月19日,死于1655年6月11日 。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帝王的直系子孙,他虽然不是直系,但是他在开国的时候曾立下赫赫战功,起到了稳定政局、平衡各方势力的作用 。八大铁帽子中的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实际上也是代善一系的,这也反映出代善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