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爱国主义的文章“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故事
朱自清原名朱白林,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他幼年读书十分刻苦.一九一七年,他以优秀的成就考入BeiJing大学.
由于长期的困苦糊口和劳累的工作,使朱自清患了严重的胃病.一九四八年初,朱自清的病情加重了.这时,人民解放战争也已进入了最后阶段.朱自清不顾病痛,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美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地撑持反动派,阻挠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一九四八年六月,北平学生为了反对美国政府的无耻举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
朱自清虽然沉疴缠绕身心,又没有钱医治,但是他断然拒绝美国提供的一切物资.他在拒绝购买美国物品的宣言上签了字.他又让自己的孩子把美国面粉的供给证退了回去.
八月初,朱自清病情更加严重了,被送进了医院,但是,因为治疗失效, 不幸于十二日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朱自清用微弱的声音叮嘱家里人:"有
件事要记住:我们家绝不能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将永远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
朱自清的代表作1、《春》

文章插图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
2、《绿》
《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
3、《背影》
【朱自清写的爱国文章】《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
4、《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
5、《匆匆》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
参考资料:-朱自清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朱自清散文全集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论无话可说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南京
潭柘寺 戒坛寺 《忆》跋 《山野掇拾》 《子恺漫画》代序 《燕知草》序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西行通讯 南行杂记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吃的
悼王善瑾君 白马湖 赠言 春 哀互生 论说话的多少
买书 松堂游记 初到清华记 绥行纪略 蒙自杂记 北平沦陷那一天
这一天 重庆一瞥 新中国在望中 外东消夏录 重庆行记 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我是扬州人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论不满现状 论且顾眼前 刘云波女医师
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文物·旧书·毛笔
序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阿河 哀韦杰三君
飘零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梅花》后记 怀魏握青君
儿女 旅行杂记 说梦 海行杂记 南行通信 悼何一公君①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哪里走 执政府大屠杀记 春晖的一月
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回来杂记 论严肃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父母的责任 憎
说话 沉默 撩天儿 如面谈 人话 论废话
很好 是喽嘛 不知道 话中有鬼 正义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论青年 论东西
朱自清的爱国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
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
扩展资料:
朱自清的最后岁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劳累的朱自清体力衰弱,经常连走一点路都很吃力 。他感到自己骤然衰老,不过并不因此而消极 。他把唐人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 。
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读书勤奋不息,工作毫不减轻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朱自清的身体已极度衰弱,体重低到77.6斤,且又“彻夜胃痛不止”,“不断大量呕吐”,病情日益危重 。可他仍然编辑《闻一多全集》,编写教科书,备课讲授,演讲呐喊 。为爱国民主运动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参考资料:-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