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背诵李白《越中览古》:建议背诵
李清照《一剪梅》:建议背诵
李白《行路难》:建议背诵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背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
杜甫《登岳阳楼》(背诵)--习题出现过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游人只合江南老"(背诵)--词的综述课时已讲过
李白《越中览古》:建议背诵
李贺《梦天》:建议背诵--唐诗综述课提到过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建议背诵--习题中出现过
杜甫《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建议背诵--其一初中学过
李白《将近酒》(赏析、背诵)
杜甫《阁夜》(背诵)
李贺《李凭箜篌引》(背诵)--唐诗综述课提到过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初中学过 , 词的综述课提到过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背诵)
屈原《国殇》:建议背诵"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尾--诗经、楚辞课时提到过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建议背诵--唐诗综述课时提到过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建议背诵--词的综述课上提到过
杜牧《阿房宫赋》(背诵)
杜牧《题乌江亭》、胡曾《乌江》、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咏项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建议背诵--杜、王、李的都讲过 , 习题也出现过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背诵)--讲解《兰亭集序》时提到过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第一单元:
课文: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建议熟读
屈原《湘夫人》(背诵、字词)--这首讲楚辞时提到过了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泄水置平地"(背诵)--讲汉魏古诗时提到过另一首
杜甫《蜀相》(背诵)--这首是名篇 , 应该有不少同学看过了
陆游《书愤》(背诵)--习题出现过
单元推荐作品:
阮籍《咏怀二十八首》其一"夜中不能寐"--习题出现过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
李白《越中览古》:建议背诵
李清照《一剪梅》:建议背诵
黄遵宪《今别离》
课后习题出现:
李白《行路难》:建议背诵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
第二单元:
课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建议熟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背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
杜甫《登岳阳楼》(背诵)--习题出现过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游人只合江南老"(背诵)--词的综述课时已讲过
推荐作品: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
杜甫《旅夜书怀》:建议背诵--习题出现过
苏轼《新城道中》: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
姜夔《扬州慢》:建议背诵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建议背诵
习题出现:
王维《归嵩山作》
李白《赠孟浩然》、杜甫《解闷》
李贺《梦天》:建议背诵--唐诗综述课提到过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建议背诵--习题中出现过
杜甫《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建议背诵--其一初中学过
第三单元:
课文:
李白《将近酒》(赏析、背诵)
杜甫《阁夜》(背诵)
李贺《李凭箜篌引》(背诵)--唐诗综述课提到过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初中学过 , 词的综述课提到过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背诵)
推荐作品:
屈原《国殇》:建议背诵"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尾--诗经、楚辞课时提到过
高适《燕歌行》:名句要记诵--唐诗综述课时提到过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建议背诵--唐诗综述课时提到过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的综述课时提到过
睢景臣《般设调.哨遍.高祖还乡》
习题出现:
韩愈《听颖师弹琴》:唐代描写音乐名篇之一 , 博客上有资料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建议背诵--词的综述课上提到过
柳永《甘草子》"秋暮"
张先《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
--------诗歌部分至此结束 , 后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内容我基本上在必修课本的单元综述 , 如诗经楚辞至汉魏南北朝诗歌、唐诗综述、词的综述、元曲综述中讲到了以下是散文部份
本册选修教材学习时间约略在下学期后半学期(即必修五内容完成之后)
列出这些篇目是想告诉大家 , 这个量实在是太大了 , 即使完全不教"推荐篇目" , 甚至把课文部份再砍掉一半 , 要在半个学期内完成也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但这一册课本却是选修系列教材里最重要也最难的 , 请估量个人能力 , 尽量消化在教习必修课本时 , 我已经未雨绸缪 , 几乎每单元都作了总揽式介绍 , 但是细化到每一篇课文 , 单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下学期拿到新课本之后 , 有时间就随手翻翻 , 甚至假期就可以按图索骥 , 当作课外阅读
第四单元:
课文: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庄子.庖丁解牛》--上课有提到过 , 博客上有资料
司马迁《项羽本纪》(节选 , 项羽之死部份)--《鸿门宴》一课提到过 , 当时已建议阅读项羽本纪
杜牧《阿房宫赋》(背诵)
推荐作品: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史记.滑稽列传》节选 , 褚少孙是史记补作者)
魏禧《大铁锥传》
习题中出现:
杜牧《题乌江亭》、胡曾《乌江》、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咏项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建议背诵--杜、王、李的都讲过 , 习题也出现过
第五单元:
课文:
苏辙《六国论》
欧阳修《伶官传序》
韩愈《祭十二郎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推荐作品:
方苞《狱中杂记》
张岱《陶庵梦忆序》
第六单元: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建议熟读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背诵)--讲解《兰亭集序》时提到过
归有光《项脊轩志》
推荐作品:
苏轼《游沙湖》
刘基《苦斋记》
------------散文部份至此结束 , 后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文 , 先秦诸子散文部份和史传文学的一些内容在必修的单元综述中也提到过以下依次列出课文、单元推荐作品、课后习题出现作品 , 凡注明"背诵" 的是课本明确要求背诵 , "建议背诵"是考试可能出现的名句名篇上课提到过的已注明 , 请自行查阅当时笔记或者课件--没做笔记的自行负责……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人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
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目及建议
第一单元:
课文: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建议熟读
屈原《湘夫人》(背诵、字词)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泄水置平地”(背诵)
杜甫《蜀相》(背诵)——名篇
陆游《书愤》(背诵)
单元推荐作品:
阮籍《咏怀二十八首》其一“夜中不能寐”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河”
李白《越中览古》:建议背诵
李清照《一剪梅》:建议背诵
黄遵宪《今别离》
习题出现:
李白《行路难》:建议背诵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
第二单元:
课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建议熟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背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
杜甫《登岳阳楼》(背诵)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游人只合江南老”(背诵)
推荐作品: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
杜甫《旅夜书怀》:建议背诵
苏轼《新城道中》:建议背诵(至少对仗两联)
姜夔《扬州慢》:建议背诵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建议背诵
习题出现:
王维《归嵩山作》
李白《赠孟浩然》、杜甫《解闷》
李贺《梦天》:建议背诵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建议背诵
杜甫《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建议背诵
第三单元:
课文:
李白《将进酒》(赏析、背诵)
杜甫《阁夜》(背诵)
李贺《李凭箜篌引》(背诵)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背诵)
推荐作品:
屈原《国殇》:建议背诵“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尾 。
高适《燕歌行》:名句要记诵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建议背诵 。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睢景臣《般设调·哨遍·高祖还乡》
习题出现:
韩愈《听颖师弹琴》:唐代描写音乐名篇之一 。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建议背诵 。
柳永《甘草子》“秋暮”
张先《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
第四单元:
课文: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庄子·庖丁解牛》
司马迁《项羽本纪》(节选 , 项羽之死部份)——《鸿门宴》一课提到过 。
杜牧《阿房宫赋》(背诵)
推荐作品: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史记·滑稽列传》节选)
魏禧《大铁锥传》
习题中出现:
杜牧《题乌江亭》、胡曾《乌江》、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咏项羽》、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建议背诵
第五单元:
课文:
苏洵《六国论》
欧阳修《伶官传序》
韩愈《祭十二郎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推荐作品:
方苞《狱中杂记》
张岱《陶庵梦忆序》
第六单元: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建议熟读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背诵)
归有光《项脊轩志》
推荐作品:
苏轼《游沙湖》
刘基《苦斋记》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及意图【教学目标】
1. 运用多媒体巧妙引入历史背景 , 使学生深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意图 , 进而理解诗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 并了解怀古诗的写作特点 。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 感受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及远大的人生志向 。
3.借助文包诗理解杜牧的《题乌江亭》及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两首怀古诗中对项羽的不同看法 , 并对《夏日绝句》进行文包诗训练 。
【教学设计】
一、借助资料 , 认识诗中项羽
1.(课件出示古代战争场面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 谁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从这幅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战争、兵荒马乱、激烈、勇猛……)
你们知道吗 ,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 , 自幼就向往着这种生活 。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英雄 , 自幼父母双亡 , 跟着叔叔生活 。他不喜欢叔叔教他读书识字、舞刀弄剑 , 他说:“要学就学万人敌 。”于是叔叔教他研习兵法 。)
一起来读读“要学就学万人敌”这句话 。
谁来说说你读这句话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感觉很霸气;有一种豪情壮志在其中;很有志向……)
那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刘邦、关羽、岳飞、项羽……)
答案众多 , 不能确定 , 那就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
2.(课件出示文字资料:秦始皇南巡路过时 , 他跟叔叔挤在人群中看热闹 , 突然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叔叔吓得赶紧把他拉回了家 。)
“彼可取而代之” , 这是什么意思?(我可以取代他 。)
取代谁?(秦始皇 。)
取代秦始皇的什么?(地位、权力、江山……)
那你们觉得敢说这样一句话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很自信、很狂傲、很有野心……)
那这个人是谁?(刘邦 。项羽 。)
答案比较集中了 , 但还不能确定 。好 , 继续看 。
3.(课件出示文字资料:秦朝末年 , 他和叔叔组成一支起义军 。这支军队异常勇猛 , 攻无不克 , 战无不胜 。他仅用三年时间就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 , 古人更是对其有“羽之神勇 , 千古无二”的评价 。)
这个人是谁?(项羽 。)
刚才的学习中 , 同学们用“自信、霸气、有壮志豪情”等词汇评价了项羽 , 但就是这样“千古无二”的“神勇”之人 , 在和刘邦作战时却最终兵败垓下 , 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一段视频 , 注意项羽的语言 。
4.(播放项羽乌江自刎视频)看完这段视频 , 此时你眼中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投降;威武不屈……)
小结:项羽死后 , 有很多文人墨客用各种诗词歌赋来描写他 。南宋时期 , 有一个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女词人 , 经过乌江 , 想起项羽 , 就曾写下一首诗 。(板书:李清照《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一个人物就是一部历史 。想了解诗人李清照为何在诗中称赞项羽为“人杰”“鬼雄” , 就必须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资料选取了项羽人生历程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阶段 , 展示出他的豪情壮志、宁死不屈 。采用一段一段出示文字资料进行人物猜测 , 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让学生对资料中所描绘的人物充满求知、探寻的欲望 。】
二、初学诗歌 , 了解诗歌大意
1.(出示《夏日绝句》)题目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字 , 但是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 谁读出来了?(“夏日”告诉我们这首诗是李清照在夏天所写的;“绝句”告诉我们这首诗歌的体裁 。)
这首诗一行五个字 , 属于绝句中的哪种?(五言绝句 。)
2. 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
3. 诗都会读了 , 那这短短的五行诗 , 二十个字 , 谁读懂了?
(李清照觉得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 , 死了就要做鬼中英雄 , 她现在还在思念着项羽 , 宁可死也不愿渡过江东苟且偷生 。)
4. 结合刚才对项羽的了解 , 想想项羽不肯过江东 , 是不能过还是不愿过?
小结:人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 仅一河之遥 , 却是生死之界 , 仅一念之间 , 却是生死抉择 。项羽心中有愧江东父老之托 ,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 面对世人怕有辱自己“英雄”之名 , 所以江东可去却不能去 , 所以江东可去却不愿去 , 所以江东可去却不想去 。
5. 现在觉得自己读懂这首诗了吗?那你们知道李清照为什么写这首诗吗?
【设计意图:要了解诗歌 , 首先就要了解诗意 , 这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打下了基础 。】
三、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 感悟诗人创作意图
1.了解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 。
(1)李清照在诗中说“至今思项羽” 。知道这个“至今”离项羽乌江自刎有多长时间吗?(1300年左右)
(2)项羽在乌江自刎1300年后 , 还有一位女词人路过乌江想到他 , 并写下一首诗赞颂他 , 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 , 金兵入侵中原 , 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 , 北宋灭亡 。
宋朝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们仓皇南逃 , 在临安(现杭州)重新建都 , 称为南宋 。
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 不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而是在新建的都城中过着享乐的生活 。
李清照夫妇在逃亡路过乌江时写下《夏日绝句》 。
(3)读完这段资料 , 你觉得李清照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诗?(面对皇帝被掳走 , 面对战败 , 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复失地 , 不思抗争 , 过着苟且偷生的享乐生活 。项羽面对兵败 , 却宁可自刎也不愿苟活 。)
小结:同样都是王 , 项羽是江东可去却不肯去 , 而南宋统治者是不该去而去;项羽为了八千子民可放弃自己的生命 , 而南宋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生命却放弃了万众子民 。
(4)指导朗读 。
如果你就是李清照 , 北宋灭亡 , 你和丈夫开始逃亡生活 , 而朝廷的统治者却在喝酒作乐 。此时 , 你什么心情?(悲愤 。)假如这首诗是你写的 , 你会怎样吟诵出来?(生带着悲愤之情诵读)
如果是你 , 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失望 。)为什么?(因为南宋统治者没有一个像项羽 。)试着把这种失望读出来 。(生带着绝望之情诵读)
如果是你呢?(我觉得李清照在诗歌中还借项羽表达出了自己对南宋统治者的一种讽刺 , 讽刺他们是贪生怕死的人 。)那你也来试着读出讽刺之情 。
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 , 我们一起来朗读《夏日绝句》 , 可以读出悲愤 , 可以读出绝望 , 还可以读出讽刺 。
(师生齐读诗歌)
过渡:现在你们了解这首诗歌了吗?(了解了 。)其实你们还没有完全了解 。据说这首诗歌还气死了一个人 , 一个李清照最亲近的人 。想知道是谁吗?那就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
2.了解李清照生活的家庭背景 。
(1)师讲故事: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府的知府 。一天深夜 , 城里发生叛乱 , 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尽职尽责去平定战乱 , 反而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 。叛乱平定之后 , 赵明诚被朝廷革职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 , 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公元1128年 , 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 , 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 。行至乌江 , 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 , 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 , 心潮激荡 。面对浩浩江水 , 随口吟就了这首诗 。赵明诚站在她身后 , 闻听之后羞愧难当 , 从此便郁郁寡欢 , 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
(2)听了这个故事 , 你觉得李清照为什么会在乌江边想起项羽吗?(自己的丈夫是个逃兵、贪生怕死的人 , 而项羽却是敢于承担责任、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
(3)自己最亲近的人做出这样的事 , 你们觉得李清照的心中是一种什么心情?(愤怒、羞愧……)
(4)知道吗 , 赵明诚从城里逃跑时 , 其实抛下的不仅仅是一城百姓 , 还有李清照 。想想 , 面对这样的丈夫 , 李清照会是一种什么心情?(绝望、心灰意冷、痛不欲生……)
(5)指导朗读 。
假如你就是李清照 , 此刻 , 把你抛下独自逃生的丈夫就站在你的身后 , 你会带着什么心情来诵读这首诗?(绝望 。)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 。(生读)
你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羞愧 , 羞愧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丈夫 。)带着羞愧读一读 。(生读)
……
小结:李清照在诗中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精神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沉迷享乐、不思收复故土的贪生怕死;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精神批判了丈夫贪生怕死、逃跑妥协的行为;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 , 就是死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 这就是诗人李清照做人的标准——有正气、有骨气 。(板书:抒己志 人杰 鬼雄)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 , 感受诗人豪迈的情怀 。(生齐读)
【设计意图:品读一首诗 , 就是在品读一位作家 , 品味其独特的人生 。借助资料 , 了解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 , 有助于让学生走近李清照 , 见诗人之所见 , 想诗人之所想 , 感诗人之所感 。从理解诗歌表面意思达到与诗人当时的心境融合 , 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意图 , 使课堂既有诗的韵味 , 又有文化历史的悠远意境 ,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
四、学习《夏日绝句》怀古诗的特点
1. 这首诗属于怀古诗 。(出示资料:怀古诗一般指诗人来到某一处古迹 , 触景生情 , 想起和此地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起感慨 , 用诗歌的形式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 。)
2. 请同学们注意“托古讽今”四个字 。李清照托的是古时候的什么?(项羽 。)讽刺现今的什么?(南宋统治者和自己的丈夫 。)
3.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 —— 思古人 —— 忆其事 ——抒己志 。
4. 想一想李清照写这首诗是不是这样的?
(“临古地” , 来到乌江——“思古人” , 想起项羽——“忆其事” , 回忆起他不肯过江东 , 乌江自刎——“抒己志” , 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 , 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
【设计意图:一首怀古诗就是一段历史 。了解怀古诗是因为它既是本诗的特点 , 也属于古代汉诗词中的一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情景之下 , 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 , 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 , 自己内心产生共鸣 , 不禁发出对古人成就的慨叹或抒发对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因此 , 怀古诗的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夏日绝句》中“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连起来 , 运用三个典故将诗人怀古讽今的深刻用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
过渡:一首诗就是一曲赞歌 。其实来到乌江 , 像李清照一样想起项羽写怀古诗的还有很多人 , 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怀古诗 。
五、 学习王安石、杜牧写的与项羽有关的怀古诗
1. 出示:
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
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为君王卷土来?
2. 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 。
3. 想一想 , 题目中的“叠”是什么意思?(重复、重叠 。)
4. 王安石是重复谁的诗写的呢?在王安石之前 , 唐朝的杜牧路过乌江时写了一首《题乌江亭》 。杜牧写完的200年后 , 王安石来到乌江 , 想到杜牧的诗也
写了一首 , 所以王安石为自己的这首诗起了个名字叫《叠题乌江亭》 。
(板书:杜牧 200年后 王安石 )
5. 王安石会重复写一首和杜牧相同的诗吗?(不会 。)既然这首诗和杜牧有关 , 我们单来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 。老师结合历史资料 , 加以适当的想象 , 把王安石作这首诗的过程写成了一个故事 , 相信你们看了这个故事 , 就更清楚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原因了 , 也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 。(课件出示故事)
1051~1054年 , 王安石任舒州通判 。任期满后他带着随从回京 。
一天 , 王安石一行人来到乌江亭 。汹涌的乌江水拍打在岸边的礁石上 , 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
王安石对随从说:“看 , 这就是项羽自刎的地方 。”
随从感叹道:“项羽不该自刎 。两百年前的杜牧在《题乌江亭》里说:‘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
王安石说:“我可不这样认为 。从古到今 , 项羽的神勇可排第一 , 可他只知用武不知用人 , 也不知巧妙用计 , 即使他回到江东 , 重整旗鼓 , 又有多少江东
子弟愿意和他卷土重来征战沙场呢?”
说完 , 王安石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 吟诵出千古流传的诗句:“百战疲劳壮士哀 ,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为君王卷土来?”
6. 看完故事 , 知道“叠”是什么意思吗?(表面看是重复杜牧的诗歌 , 但实际是针对诗歌内容 , 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 。)
7. 看懂这
背诵古诗文言文的好处1. 背诵古诗的好处有哪些背诵古诗文的作用和方法

文章插图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 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 我觉得背诵古诗文有以下的好处:
1、增强记忆力 , 记忆古诗文 , 无疑等于每天做一套脑体操 。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 学生头脑中有大量的名篇佳句 , 还担心他将来写文章不文思泉涌 , 出口成章?
3、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知识蕴含在古诗文经典中 , 背下这些优秀篇章 , 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如能经常进行古诗文朗读比赛 , 即可形成壮观的朗读氛围 。
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千古美文 , 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 。
6、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背下大段的古诗文 , 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
7、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坚持力 , 培养学生的耐性 , 在长期 坚持学习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
8、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 文以载道 , 背下精选的经典古诗文 , 等于拥有了打开华夏宝库的钥匙 。
9、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
既然背诵古诗文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 , 那么背诵古诗文不因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 , 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 因材施教 , 绝不能死记硬背 。理解记忆、联想记忆、归类记忆等都是很好的记忆方法 。
理解记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艺术手法作全面分析 , 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 , 由点到面地进行理解记忆 , 这样记忆的时间会更长久 。
联想记忆是我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可以从主旨、艺术手法、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联想和比较 , 这样既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又达到对旧知识的巩固 , 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归类记忆需要对作品进行分类整理 。可从表达方式、抒情类别等方面进行归类 , 将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记忆 , 更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总之无论哪一种记忆方法 , 都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过程 。记忆的方法很多 ,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究 。
2. 对于文言文背诵的好方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 , 不少是要求背诵的 。
【题乌江亭课堂笔记】这些课文都出自名人之手 , 有很强的代表性 , 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 , 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提高写作能力 , 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在背诵课文时 , 不少同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 好不容易背下来 , 待到要回忆其中某一句时 , 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背下来 , 时间一长 , 又全部忘记了 , 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
怎样才能既背得快 , 又记得牢 ,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除了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外 , 讲究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关键词语背诵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 , 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 , 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 , 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 , 这时 , 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 , 就能很快地往下背 。
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 。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 。
如背诵《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 , 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 。根据这个思路 , 不但有助于记忆 , 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
二、利用课文画面背诵 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 , 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 读了课文 , 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 , 自然而然地出现 , 从而产生联想记忆 。
3. 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作者:大大畔 链接:/question/25309580/answer/64060236 来源:知乎 读初中的时候 , 第一节语文课 , 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来背一篇文 。
于是他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现立在清华园里面) 。虽然不算百分之百古文 , 但对于刚升初中的学生来说 , 还是不太懂它的含义 。
语文老师说 , 你们先背下来 , 以后慢慢就懂了 。十多年过去了 , 仍然记得那句:惟此独立之精神 , 自由之思想 , 历千万祀 , 与天壤而同久 , 共三光而永光 。
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从高中部调过来的 。高中部历史非常悠久 , 历史上出了很多文人政客 。
在我们眼里 , 语文老师也非常地有人文情怀 。经常上课跟我们分享他随手写的打油诗和体验到的民间疾苦 。
当然 , 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位语文老师在我们当时看来非常奇怪 。
一是我们班的语文作业跟其他班很不一样 。年级上统一要求的练习册 , 我们不用做 。
我们每天的作业是:每天背唐诗一首(值日生按自己喜好选择唐诗一首 , 在语文课的前十分钟给大家讲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赏析 , 当天作业就是背这首唐诗);对语文课文的随想 , 嬉笑怒骂皆可 , 字数不限 ,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钢笔临摹贴一页 , 推荐临摹《灵飞经》 。每周末的作业是一篇字数不限的随感或者读书笔记 。
寒暑假没有《寒/暑假生活》 , 取而代之的是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背诵《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长恨歌》这类比较长的诗词 。每周他会选出优秀的随感贴在教室墙上 , 旁边附一张白纸 ,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评论 。
不仅背唐诗 , 还要背《声律启蒙》 , 考试的时候 , 我们班会有加试题 , 补充诗词和对对联 。二是他上课从来不准备教案 , 也不会问学生一些教参上面的问题 。
而是从一篇课文 , 批判性地欣赏 , 讲课内容纵横古今 。印象最深的是 , 在各种考试的标准答案都规定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 他反问我们了一个问题:如果鲁迅不读私塾 , 不接受封建教育 , 不被逼着背文章 , 能不能成为鲁迅?为什么李白杜甫这样接受封建教育的人 , 几千年过去了 , 都还是无人超越?教育 , 是有时代性的 。
况且 , 在《百》这篇文章里面 , 鲁迅展现的是一个在制度牢狱之中仍然偷偷寻找乐趣的小学童 , 是有快乐的 。他不备课 , 只是不像其他语文老师那样 , 把考试点一一列出来 , 一点点地按照大纲分析文章 。
他有自己的备课方式 。教师宿舍 , 他跟他老婆有两间单身宿舍 , 里面有两面墙的书籍 。
三是用班费订阅《南方周末》 。并鼓励我们每周读书一本以上 。
他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 。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内 , 定了一套自己的班规 , 一方面限制学生某些方面的行为 , 一方面又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 。
限制方面印象最深的是 , 早上迟到一分钟写1000字检讨 , 以此类推 , 五分钟就是5000字检讨 。我后来工作 , 每天早上8点上班 , 一周上班5天半 , 三年来没有迟到过一次 。
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就是只要不涉及到违反校规 , 行为都可以接受 。可惜的是 , 那时 , 我们都是13岁的初中生 。
一年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 , 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意境;语文随笔 , 也是能写诗歌就写诗歌 , 字数比较少;钢笔临摹也没有跟《灵飞经》 , 去买的《庞中华唐诗钢笔字贴》 , 专门临摹里面五言绝句;相比《南方周末》 , 本地报纸的各种花边新闻更吸引眼球;对同学写的优秀随笔的评论也是各种嘲讽 。但是 , 这无妨我们班成为了年级最奇葩的班级 。
年级有11个班 , 我们班除了语文是年级第一 , 其他科目全部年级最后一名 , 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 班平均比倒数第二名的班少了十多分 。他用杜牧的《题乌江亭》鼓励我们: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作用 。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 因为学校的事情 , 他不情愿辞职 , 然后准备了一年 , 考上了北师的研究生 。初二的语文老师觉得我们班是怪胎 , 强烈要求他准许我们上课值日生讲宋词、作业背宋词 , 上课也没人听他讲课 。
初中二年级背了一年的宋词 。我们班的语文仍然是年级第一 。
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高三 , 我都没有再听过语文课 。初中剩下的两年语文课 , 把近现代的各种小说看了个遍 。
刚进高中 , 每周交上去的周记 , 语文老师都在文章后面质疑我抄袭 , 因为她觉得一个高一学生 , 不可能写出这样水平的文章来 , 甚至还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 。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 , 语文考了个年级第五名 , 她才不再质疑 。
我们也问过那位语文老师 , 为什么我们要背诗词 。他说 , 以后也许你会忘记你背过的诗词 , 但是你体会过好的韵律、词语和意境 , 你知道什么是好文 。
背完唐诗宋词的人 , 气质是不一样的 。这位语文老师一路读到博士 , 现在在某大学教古文学 。
我遇到好书的时候 , 也会买了寄给他 , 在扉页写上:独立之精神 , 自由之思想 。现在自己做研究 , 真的非常感谢他在最关键的时期 , 没有束缚自己的思维方式 。
后来我们班同学也都混得还不错 , 各个行业都有 , 有七八个在国内外名校读博做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