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初三语文书谢邀 。
应该说,中国人不是失去了自信力,而是在快速恢复自信力 。
回顾一下历史,鸦片战争被视为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水岭 。战争给中国精英社会很大的冲击,但尚不足以动摇其自信心 。洋务运动仍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技以制夷”原则,认为中国的“体”没有问题 。
甲午战争则彻底击垮了精英们的天朝梦 。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精英阶级开始从根本上反省乃至于否定中国的一切~从传统文化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到政治制度,推动清末新政,进而推动革命 。主张废中医,废汉字,废中国传统节日……等等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全盘西化 。
这时候,中国精英阶级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集体冲动,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另一面自然就是集体自卑 。
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也非常剧烈 。知识界思想界经历多次激烈交锋,旨在为中国寻找出路 。可以说,这个阶段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精英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信力 。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随后新中国成立,国家摆脱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首先在主权上回到了正常国家状态,并位列安理会五常之一 。而最大的变化,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以极快的速度奔往复兴之路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人自信心同步快速恢复的时期 。
客观的说,虽然大部分中国人已经不再在精神上跪着,但中国的复兴之路也还没有完成 。对于国家的现在和将来,仍有一部分人因怀疑而自卑,或者是习惯性的无法直立 。这能理解,也正常吧 。即便强大如美国,也不是所有美国人为自己国家自豪 。
但这不能代表“中国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句话出自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如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文章插图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这篇文章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 。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具体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这句话是出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中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概念,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她孕育了千千万万个英雄豪杰,其中既包括劳动人民中的优秀人物,也包括剥削阶级中的志士仁人以及历代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
文章赏析
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是小中见大,“格局虽小”,内里却“有着时代的眉目” 。这是由他的革命的创作思想所决定的 。
他在谈到自己写杂文的目的时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且介亭杂文·序言》)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是这样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语言犀利是和作者出色地运用仿拟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鲁迅笔下的仿拟,决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现成的词语格式变动字眼、寓以新意的一种创新用法 。
这种仿拟修辞手法往往都书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因而仿拟修辞格为鲁迅杂文广泛使用,如《拿来主义》中仿拟出“送去主义”便是 。
这一篇中“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起而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 。
由于运用“仿拟”修辞格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剥笋,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