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才子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是哪四个一般说到四大才子 , 我们都会想到“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但其实他们只是明朝的才子 , 在古代历史中还有很多的才子 , 下面介绍一下初唐的四大才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

文章插图
一、王勃
王勃 , 字子安 ,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 王绩的侄孙 。出生于公元649年。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作文了 。九岁的时候 , 就可以纠正古书中的错误 。十六岁科试及第 , 开始入朝为官 。不得不说 , 王勃是真的厉害 , 而且是年少成名 。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
其实大家对王勃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 毕竟咱们读书的时候可都是背诵过《滕王阁序》的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可是深深地印入了我们的脑海里 , 能够写出这样佳作的人 , 该是有多才华横溢呀 。
二、杨炯
杨炯 , 字令明 , 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 他出生于公元650年 , 是常山郡公杨初曾孙 , 九岁就被举为“神童” 。26岁就开始掌管校勘书籍之事 。后来一跃成为太子詹事司直 , 还就任崇文馆学士 , 声望甚隆 。
他善写散文 , 尤擅诗歌 , 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 , 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有《从军行》《战城南》 。
杨炯的《从军行》是语文书中九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 我们都知道 , 好的文章才会被选入到书本中 , 可见杨炯的才华出众 。
三、卢照邻
卢照邻 , 字升之 , 号幽忧子 , 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 他出生年代有争议 , 据说大约在公元637年 。年少的时候跟着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等人学经史 。后来投靠了宰相来济而名声大噪 。
卢照邻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代表作有《还京赠别》《幽忧子》 。
说其他的可能大家不太知道 , 有这么一句诗大家一定熟悉——“得成比目何辞死 , 愿作鸳鸯不羡仙” , 这样经典的诗句仍被广为流传 , 我至今还用这句诗作为个性签名呢 。
四、骆宾王
骆宾王 , 字观光 ,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 出生于公元626年 。他出身寒微 , 少有才名 , 相传《咏鹅》为骆宾王七岁所作 。
他辞采华胆 , 格律谨严 , 擅长七言歌行 , 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 , 当时以为绝唱 。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 , 写有不少边塞诗 , 豪情壮志 , 见闻亲切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 。如《在狱咏蝉》 , 托物寄兴 , 感慨深微 ,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
骆宾王其他的诗篇我们可能不熟悉 , 但是有一首我们大家肯定耳熟能详 , 那就是《咏鹅》 。最近我家小孩还学了这首诗所作的歌 , 我也算是重温经典了 。
仔细一看 , 初唐这四位才子的人生经历还是有些相似的 , 可以说都是“神童”出身 , 在诗歌方面都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 初唐四大才子之名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古代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 , 是指明代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 , 指对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的合称 。这四个才子诗词歌赋 , 画画样样精通 。
古代四大才子
古代四大才子其实又名江南四大才子 , 也就是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这四位 。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 , 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 。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 , 因右手多生一指 , 又自号枝指生 。江苏长洲(苏州)人 , 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 。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
古代四大才子
徐祯卿(1479-1511年) , 字昌谷 , 明代文学家 。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因“文章江左家家玉 , 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
文征明(1470~1559年) , 初名壁 , 字征明 , “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
中国古代哪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 ,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对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的合称 。
唐寅
唐寅
唐寅(1470—1523) , 祖籍晋昌 , 即建国后的山西晋城一带 , 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 , 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 。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 , 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 。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 。父亲唐广德 , 母亲邱氏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 , 熟读四书、五经 , 并博览史籍 , 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 , 轰动了整个苏州城 。19岁时娶徐氏 , 是徐廷瑞的次女 。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 , 父母先后逝世 , 妻子在他24岁时病逝、妹妹相继也离开人世 , 家境衰败 , 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 其间可能又娶一妻 ,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 , 得中第一名“解元” , 30岁赴京会试 , 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 妻子也因之离去 。此后遂绝意进取 , 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 , 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 , 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 。后娶沈氏 , 或名九娘 , 晚年生活困顿 , 54岁即病逝 。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擅山水、人物、花鸟 , 其山水早年师从周臣 , 后师法李唐、刘松年 , 加以变化 , 画中山重岭复 , 以小斧劈皴为之 , 雄伟险峻 , 而笔墨细秀 , 布局疏朗 , 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 , 师承唐代传统 , 线条清细 , 色彩艳丽清雅 , 体态优美 , 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 , 笔简意赅 , 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 , 长于水墨写意 , 洒脱随意 , 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 , 唐寅亦工书法 , 取法赵孟頫 , 书风奇峭俊秀 。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 , 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 , 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 , 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 以俚语、俗语入诗 , 通俗易懂 , 语浅意隽 。著《六如居士集》 , 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
祝枝山
(1460——1526) , 字希哲 , 因生而左手六指 , 故自号枝山 , 又号枝指生 , 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 。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五岁能作径尺大字” , 九岁能诗 。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举 , 任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 , 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官至应天府(今南京)通判 。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因病致仕归里 。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卒 , 享年六十七岁 。
他家学渊源 , 专攻书法 , 亦善诗文 。其书 , 隶、楷、行、草诸体均工 , 尤以草书成就为最特别 , 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 , 流传有“唐伯虎的画 , 祝枝山的字”之说;其诗取材颇富 , 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 , 潇洒自如 。
传世墨迹如小楷《出师表》、草书《自书诗》、《落花诗卷》、《洛神赋卷》、《前后赤壁赋卷》等均为其代表作 。著有《怀星堂集》(三十卷)、《苏材小纂》、《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前闻记》等 , 撰有《兴宁县志》 。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亦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
文征明
文徵明(1470-1559) , 原名壁 , 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 , 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 , 故号衡山居士 , 世称“文衡山” , 曾官翰林待诏 , 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 , 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 年九十岁 。擅长诗文书画 , 诗宗白居易、苏轼 , 文受业于吴宽 , 学书于李应祯 , 学画于沈周 。[1]
家世武弁 , 自祖父起始以文显 , 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 。自幼习经籍诗文 , 喜爱书画 , 文师吴宽 , 书法学李应祯 , 绘画宗沈周 。少时即享才名 , 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 , 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 , 十次应举均落第 , 直至54岁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 , 经过吏部考核 , 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 。此时其书画已负盛名 , 求其书画的很多 , 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 , 心中悒悒不乐 。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 , 一再乞归 , 57岁辞归出京 , 放舟南下 , 回苏州定居 , 潜心诗文书画 。不再求仕进 , 以戏墨弄翰自遣 。晚年声誉卓著 , 号称“文笔遍天下” , 购求他书画的人踏破门坎 , 说他“海宇钦慕 , 缣素山积” 。

他年近九十岁时 , 还孜孜不倦 , 为人书墓志铭 , 未待写完 , “便置笔端坐而逝” 。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 , 擅长各种细粗之法 , 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 , 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 。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 , 其诗、文、画无一不精 , 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1]
作画方面他一专多能 , 能青绿 , 亦能水墨 , 能工笔 , 亦能写意 , 其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 , 尤精山水 。文征明早年师事沈周 , 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 , 自成一格 。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 。粗笔源自沈周、吴镇 , 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 , 笔墨苍劲淋漓 , 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 , 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 , 布景繁密 , 较少空间纵深 , 造型规整 , 时见棱角和变形 , 用笔细密 , 稍带生涩 , 于精熟中见稚拙 。设色多青绿重彩 , 间施浅绛 , 于鲜丽中见清雅 。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 , 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 , 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
其书法初师李应祯 , 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 , 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 温润秀劲 , 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 , 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 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小楷笔划婉转 , 节奏缓和 , 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 , 有“明朝第一”之称 。
文征明书画为明代之冠 。家藏书籍、书画极富 , 真赝纵横 。收藏的古籍中 , 善本较多 , 宋刻本有《周易》、《资治通鉴》、《洪氏集验方》、《冲虚至德真经》、《杜工部草堂诗笺》、《白氏文集》等10数种 , 近千卷 。其藏书楼名众多 , 今从其藏书印知道有“玉兰堂”、“辛夷馆”、“翠竹斋”、“梅花书屋”、“梅溪精舍”、“玉盘山房”、“烟条馆”、“悟言室”、“清白堂”、“归来堂”等 。藏书印章还有“竺坞”、“悟言室”、“江左”、“停云”等 。卒后 , 其子文彭、文嘉 , 皆能保藏其书籍和书画 。并益加增购 。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 , 字昌谷 , 一字昌国 , 常熟梅李镇人 , 后迁居吴县(今苏州) , 明代文学家 , 被人称为“吴中诗冠” , 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因“文章江左家家玉 , 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2]
徐祯卿
徐祯卿天性聪颖 , 少长文理 , 人称“家不蓄一书 , 而无所不通” 。早年学文于吴宽 , 学书法于李应祯 。在文学流派上 , 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 ,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 , 古诗推崇汉魏 , 近体宗法盛唐 , 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 , 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 。书法亦是一绝 , 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 , 精工之甚 , 少年草师怀素 , 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 , 加以苍老 , 遂自成一家 。”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 。
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 。但早年屡试不第 , 读《离骚》有感 , 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 , 官兵抗战不力而败 , 又作长诗《榆台行》 。同年中进士 , 因貌丑 , 不得入翰林 , 改授大理左寺副 。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2]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 , 研习养生 。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 , 年仅33岁 , 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 。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2](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 , 实为诬告)、《异林》等 。[
古代四大才子是哪四位古代四大才子是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
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又称江南四大才子” 。
徐、祝、唐、文活跃在前七子摹拟、复古之风大盛之时 , 能够不依傍门户 , 卓然自立 , 为诗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 , 在当时来说 , 确属难能可贵 。
徐祯卿虽在前七子之列 , 但其诗多佳作 , 诗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 论者以为非李梦阳、何景明可比 。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不独能诗 , 且擅于书法、绘画 , 以多才多艺见称 。


扩展资料:
唐伯虎少与落魄不羁的才子张灵为挚友 , 后从师学画于周臣 , 并结识沈周诸画家 , 切磋画艺与诗文 , 29岁中了乡试第一 , 一时名声大震 。
唐伯虎赴京应试 , 因受朋友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其实是明代官场倾轧 , 程敏政遭人弹劾所致) 。后唐伯虎娶了风尘女子沈九娘 , 因九娘之名 , 后人杜撰出一个《九美图》 。
小说中 , 唐伯虎有九个妻子 , 其实唐伯虎妻妾成群是假的 , 但他确实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 , 其为人洒脱 , 落拓不拘 , 文字秀润流畅 , 绘画生动清隽 , 诗多华丽之句 , 举止有放浪之行 , 生活得并不轻松 , 并非《三笑》中的喜剧角色 。
-吴中四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