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子衿》是首表达男女之情的诗,还是首表达男男之情的诗?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参考译文:
(你)颜色青青的衣领上,悠悠的(系着)我的心 。
即使我没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动给我音信?
(你)颜色青碧的玉佩上,悠悠的(挂着)我的思念 。
即使我没去(见你),你就不能来找我吗?
挠着头原地来回的踱步啊,(我)在城门楼上(等你);才一天没见,感觉就像三天一样 。
《子衿》一直被当做是男女情感的诗歌,但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实际表达的是男男情感 。
《子衿》男男情感解析:
1、子衿的“子”,是第二个称 。子常用作尊称,比如孔子、老子 。子用作第二人称时,通用于男性地位相等、平辈之间的称呼,也可用于称呼地位较低的男子 。即男性可以称呼另一个男性为“子”,女性则不能如此称呼 。同样的称呼,《诗经》中经常出现,比如“邶风”里的《击鼓》篇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战士之间的生死约定 。
2、青青子衿,青衿是一种服装,是周朝国子生(多为官员子弟)的制服,是读书人的装束 。这此说明“子”的身份是地位较高的读书人 。称其为“子”说明自已“我”是与之地位相当、平辈的男性 。
3、“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中“我”是会意字,指手持金弋的人(男性) 。“我”是男性第一人称,用于在平辈之间 。当时,女性的第一人称是“卬”,这个词近代演变成“奴”、“奴家” 。详见女性第一人称代词“卬”的演变 。
4、“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挑”是挠头的意思,“达”通“踏”,“挑兮达兮”意思是挠着头原地踏步(踱步),用于形容男子焦急等待的样子 。“在城阙兮”,即在城门楼上 。“城阙”即城门楼,城门是城市的入口,城门楼常有卫兵驻守,一般平民都难以上去,女性更是禁止入内,就像古代军队禁止女性一样 。因此,“我”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 。
《子衿》表达的是男女情感还是男男情感?《子衿》表达的是男男情感 。
《子衿》男男情感解析:
1、子衿的“子”,是第二个称 。
子常用作尊称,比如孔子、老子 。
子用作第二人称时,通用于男性地位相等、平辈之间的称呼,也可用于称呼地位较低的男子 。
即男性可以称呼另一个男性为“子”,女性则不能如此称呼 。
同样的称呼,《诗经》中经常出现,比如“邶风”里的《击鼓》篇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战士之间的生死约定 。
2、青青子衿,是一种服装,是周朝(多为官员子弟)的制服,是读书人的装束 。
这此说明“子”的身份是地位较高的读书人 。
称其为“子”说明自已“我”是与之地位相当、平辈的男性 。
3、“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中“我”是会意字,指手持金弋的人(男性) 。
“我”是男性第一人称,用于在平辈之间 。
当时,女性的第一人称是“卬”,这个词近代演变成“奴”、“奴家” 。
详见 。
4、“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挑”是挠头的意思,“达”通“踏”,“挑兮达兮”意思是挠着头原地踏步(踱步),用于形容男子焦急等待的样子 。
“在城阙兮”,即在城门楼上 。
“城阙”即城门楼,城门是城市的入口,城门楼常有卫兵驻守,一般平民都难以上去,女性更是禁止入内,就像古代军队禁止女性一样 。
因此,“我”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 。
5、从诗歌可以分析出,平常都是“我”去找“子”的,所以才有“纵我不往”的说法 。
如果“我”是女子,那不符合当时礼法,太主动了 。
如果“我”是女子,那肯定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子女(要与青衿相当),那对她的礼法要求更是严格,不可能出现在城门楼那种周围基本纯男性,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公众场合 。
如果是平民女子,上得去城门楼,又主动追求身份高贵的“青衿”,更是只有现代小说才有的内容 。
综上所述,《子衿》不是表达男女情感的,而是表达男男深情的诗歌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说明双方有个约会,这是一首描述一个男子因为有事爽约,在城门楼上焦急等待,心里又对另一个男子略有埋怨的情景 。
《子衿》是一首男男情感之歌 。
子衿是男女还是男男?子衿是男女的情歌 。此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他们相约在城楼见面,但久等不至,女子望眼欲穿,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 。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

文章插图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意境幽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
子衿其他情况简介 。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 。
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
《诗经·子衿》为什么说是男男情感诗歌?首先诗歌中写的确实是男子,因为子衿的“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衿”就是衣领,那青青子衿就是青色的衣领了,《毛传》中“青衿,青领也 。学子之所服 。”学子那样就可以证明是男子了 。那问题来了,《子衿》到底是男子写的还是女子呢?很多人说,因为“我”字是男子第一人称,所以是男子,其实不一定,从古至今都没有确定“我”字一定是男子的第一人称,比如许穆夫人的《载驰》,也用“我”字,所以凭“我”并不能代表是男子写的 。目前其实更多偏向于女性写给男性的一首情诗,很多人在网络的充实下,认定一定是男子与男子,其实没有必要,只要知道这是爱就行了,不必要在意性别,也不要强求让它成为你认为的同性诗,因为不论是男是女,你都可以用诗来表达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