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是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水平的?钱锺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 , 行万里路 , 也只是一个邮差 。

文章插图
也许 , 有生之年我们不能去到那么多的地方 。但有一个人却能用他的文字 , 带我们领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茶马古道……这些壮丽景观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 。
他就是中国文化导师——余秋雨 。
然而余秋雨这一路走来也并不顺畅 。大家对那部《文化苦旅》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的评价很犀利 , 但不及金庸风趣幽默
易中天是知名的作家、教育家 , 无数人因为他在百家讲坛中的表现被圈粉 。
实际上 , 易中天先生是不太喜欢余秋雨先生的 , 在余秋雨当时因为自己的《文化苦旅》正当红的时候 , 易中天那时却正是最穷困潦倒的时候 , 那个时候文学界谁人不识余秋雨?
但是人红是非多 , 余秋雨《文化苦旅》洛阳纸贵 , 但是易中天连三万元的房费都拿不出来 。
后来易中天在不少场合上 , 有有意无意的表达过自己对余秋雨的嘲讽 。
比如他在谈到历史大散文的时候曾经说:我一直认为 , 夏先生的历史大散文 , 不管是从气度还是识见上来说 , 都是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的 。
这句话里面的某先生说的其实就是余秋雨 。
后来易中天先生还有些意犹未尽 , 曾经说过余秋雨是“天下第一傻” , 评价是相当的犀利了 。
余秋雨水平如何?易中天的评价很犀利 , 但不及金庸风趣幽默
萝卜青菜 , 各有所爱 , 尤其是对于文学艺术作品 , 喜好这个东西往往因人而异 , 评价也是因人而异的 。
金庸先生是我们的文坛大侠 , 之前有一次在北京出席文化活动 , 有个年轻读者就调侃金庸 , 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 , 金庸先生就幽默地回答说:“就算我不会 , 但浙江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啊 。”
余先生借山水风物来探寻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 , 苦苦求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 文字优美 , 思想深邃 , 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 , 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
在《文化苦旅》中 , 包含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 时间上来看从古代说到现代 , 空间上来看从中国延伸到了外国 , 上下五千年 , 纵横海内外 。
从中国的莫高窟经卷到西域的商品集散地 , 人生、历史、文化的拷问与自省 , 都浓缩在余老师的笔下 。
有人说:余秋雨太矫情 , 面对中华之遗迹 , 他总是有大哭或者跪下的冲动 。
但是如果真的有哪一天 , 当你站到了敦煌一座不知名的墙上已经斑驳的壁画前;当你在亚丁的夏洛多吉垭口 , 看着4700米雪山上的日出 , 如果你还能记得《文化苦旅》中的文字 , 或许就一点都不会觉得矫情了 。
你会知道 , 那每一滴泪水都是真实的 , 这时 , 或许你身边的其他人或许会感到诧异 , 因为他们只是这景色前匆匆的过客而已 。
时至今日 , 余秋雨的文字依然是中国文学界不可多得的明珠 , 值得人们参考阅读 。
这套余秋雨作品集 , 共4本 , 包括《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 。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 由此开启了风靡一时的文化大散文热 , 至今畅销不衰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 , 探索中国文化的脉络 。
《行者无疆》是余秋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 全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 。听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 , 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无疆》 。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代表作 , 堪称国际版的《文化苦旅》 , 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禧年到来之际 , 探访亚非欧古代文明遗迹的壮举 , 以及对文明的兴衰和当今世界的困境做出了深刻反思 。
《中国文脉》是一部风格独特又适于普及的中国文学简史 , 与《文化苦旅》并列为余秋雨“文化大散文”代表作 。关于中国文学 , 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 都在这里了 。
余秋雨作品提到的景点有很多 , 每个景点都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 。余秋雨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 , 来描述深沉文化 。既有历史的厚重 , 又有深刻的思考;既适合成人阅读 , 更适合孩子阅读 。
易中天称余秋雨无耻 , 是文人相轻还是余秋雨确实人品差?易中天称余秋雨无耻 , 确实有他的道理 。余秋雨有没有在文革的年代作过政府的代笔者 , 有没有用“石一歌”的笔名写过违心的话 , 去攻击“右倾”人士 , 讨好极左势力 。后来易中天和余秋雨两位 , 为了捐款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而且余秋雨他不够谦虚 , 过于清高 , 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是没有认识自己 。但是人品与性格之说 , 并不能否认一个人才华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 优美、典雅、富有传统蕴意 , 也向世界传递属于中国传统的音色 。余秋雨先生是一名开阔者 。
而易中天先生也是当代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名人 。同时易中天先生是我也是非常喜欢的一个学者 , 研究类型的人才 , 可以把很生硬的史书说的活灵活现 , 非常了不起!在《百家讲坛》品三国 , 后来又到《诸子百家》论天下 , 后面因为这些节目红遍大江南北 , 可谓真是人如其名 , 如日中天 。
两位之间是否文人相轻 , 我不得而知 。如今需要更一步完善的和谐社会下 , 不应当带有主观色彩与戾气去评价和看待事物 。互相指责争吵 , 公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 , 都是因为站的角度、想的方向不同罢了 。保持清醒的自知和一颗包容的心 , 才是最重要的 , 不危害社会 , 不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而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同时 , 我们更应该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而不是刻意的去批评他人 , 给别人去“下定义” 。我们真正更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别人 , 而是“认识自己”、批评自己 , 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去升华 。
易中天怒怼余秋雨 , 能撼动余秋雨“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的地位吗?不能撼动 , 余秋雨虽然在诈捐门事件中给大众留下不好的印象 , 易中天老师也多次批评他 , 但余秋雨并没有回应此事 , 所以这样事态发展的也不算太严重 。依然撼动不了他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 。
说起易中天他就没有余秋雨那么前途幸运了 , 当年余秋雨“文化苦旅”大卖的时候 , 据说我们的易中天老师连三万块的房费都拿不出来 。可以说那时候的作品没有余秋雨的出名 。易中天曾经在新疆劳作了好多年 , 以为下基层了解生活 , 就能写出很好的作品 , 万万没想到的是 , 那里条件太艰苦了 , 而且农活非常多根本就没有时间创作 , 所以干完活累成了狗就洗洗睡了 。不过有一点是比较好的 , 他在哪里学到了很多 , 说话方式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
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越来越发展 , 所以传统的纸媒就黯然消沉 。余秋雨开始在电视台露面 , 也许是因为他只善于写 , 而不善于表达 , 所以很多人都不待见他 , 而相比易中天就不一样了他非常善于演讲 , 而且话语犀利总能戳中采访人员 , 所以渐渐的知名起来 。
尽管余秋雨被网友谩骂、被易中天怒怼 , 但是他对文学方面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 。所以他的地位不会被撼动 。他的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可读性的 , 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具有传承意义的 。毕竟是突显了那个时代的写照 , 也是那一代人的记忆 。
余秋雨自称不识易中天 , 那易中天因何会瞧不起余秋雨?易中天瞧不起余秋雨的根本原因 , 是因为余秋雨这个人不够诚实 。
【易中天教授怎样评论余秋雨的】1、余秋雨有诈捐的嫌疑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 , 余秋雨答应向红十字会捐20万 , 但是他说答应的捐款项目迟迟未到 。在这次捐款之中 , 人们都以为余秋雨已经向红十字会捐赠了20万 , 但是余秋雨并没有落实 , 余秋雨却因此得到了一个善人的头衔 。随着媒体的不断深入发现余秋雨在捐赠20万的背后藏着许多猫腻 , 因此易中天对余秋雨感到不满 , 认为他这个人不够诚实 , 做事情言而无信 。
2、易中天认为余秋雨这个人善于投机取巧 。余秋雨总是喜欢名利双收 , 他曾经承诺过教育部门 , 要花费20万捐赠一个学校 , 但是时间过了很久余秋雨却一直没有做出行动 。对于外界来讲 , 只知道余秋雨答应捐赠20万 , 却不知道余秋雨这个20万一直没有到账 ,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 , 余秋雨有蒙骗大众的成分 。
3、我们不能够只凭表面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虽然说余秋雨可能在一些事情上会投机倒把 , 但是余秋雨个人的作品以及本身的个人品质还是不错的 。虽然说余秋雨的20万并没有到账 , 但是他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 , 向山区捐赠了3万本图书 。所以说 , 从这里来看余秋雨可能当时是有什么条件的因素限制 , 并不是它本身想要投机倒把为自己博得一片好的名声 。况且来说 , 余秋雨本身的名声就已经很不错了 , 也没有必要通过这种途径去获得他人的好感 。
综上所述 , 无论是搞文学创作还是做人都应该以诚为本 ,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尊重 , 只有踏踏实实的做事才能够获得鲜花与赞语 。
易中天希望学生不要像余秋雨那样无耻 , 他和余秋雨到底有何过节?易中天和余秋雨两个人都是文坛的人 , 易中天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像余秋雨那样是因为余秋雨的诈捐门事件让易中天看不起余秋雨这个为人 。
余秋雨捐款的事件一直都被网友怀疑 , 人们认为余秋雨捐款的图书价值只有六万 , 可是余秋雨这边说捐款了20万元的图书 , 让余秋雨的诈捐门事件一直发酵 。易中天大师觉得余秋雨这一个人的人品不好 , 没有实事求是 。易中天老师是一个很看重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的 , 余秋雨的做法让易中天老师觉得余秋雨是一个小人 , 因此在节目中易中天经常会说余秋雨的不是 , 易中天是一个不喜欢有瑕疵的人的 。
易中天跟余秋雨他们两个人都是大师 , 两个人都是写历史的 。如果不是因为诈捐门的事 , 可能他们两个人还能够互相欣赏 。在这个诈捐门的事件当中 , 首先挑事的就是余秋雨质疑易中天的捐款 。但是在最后时才发现是余秋雨的捐款和实际的不合 , 让易中天对余秋雨的看法和意见更大了 。在之前余秋雨还骂易中天是考盗版起家的 , 可能余秋雨当时没有注意 , 易中天肯定也是记在心里的 。在易中天心里肯定会想着余秋雨是在否认自己的才华 , 让余秋雨觉得他易中天比不上余秋雨 。
导致易中天在后来经常会点名或者不点名地对余秋雨进行嘲讽 , 可能易中天他想挑起他们两个人更大的矛盾 , 并且易中天还看不上余秋雨的文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