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

文章插图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 。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
扩展资料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 。满洲正蓝旗人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 。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 。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
人民网--清代的铁帽子王不"铁":有错必惩戴帽人随时更换
-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八大世袭亲王都是谁?清朝八大世袭亲王就是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庄亲王(原称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
1、和硕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 。
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 。
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
2、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
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 。其中5人被夺爵 。
3、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十四子 。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
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 。
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 。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
4、和硕豫亲王多铎
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 。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 。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
5、和硕肃亲王豪格
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 。
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
6、和硕庄亲王(原称和硕承泽亲王)硕塞
皇太极五子,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 。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 。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
7、多罗克勤郡王岳托
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 。
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 。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 。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
8、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 。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 。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
——八大铁帽子王
大清朝的“铁帽子王”都有谁?其中最牛的是哪一位?在清军没有入关前还没有铁帽子王这等称号,直到清朝入关以后,八位在大清开国历程当中立下特大功劳的王爷才被封为铁帽子王,之后才有了铁帽子王这种称号 。在历史上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对于其他的王公贵族来说,只要后代继承他们的爵位,每隔一代就降低一个等级,直到最后没有官职,但铁帽子王这个称号就不一样,他们的后代可以永远世袭,只要有后代他们的称号就不会被换掉 。而在这八个人当中,论战功和才能,最厉害应该就是睿亲王多尔衮 。
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
代善是满洲正红旗人,和硕礼烈亲王 。清太祖努尔哈赤嫡次子,被封为和硕贝勒,多次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 。曾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因作战英勇被赐号“古英巴图鲁” 。等到努尔哈赤逝世后,代善和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 。后来被皇太极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 。等到皇太极逝世后,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称帝 。
铁帽子王: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17岁跟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军功卓越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当上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之后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 。同年十二月随皇太极亲征朝鲜,参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 。等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之后指挥清兵入关入主中原 。
铁帽子王:豫亲王多铎
多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满洲镶白旗旗主,曾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 。后以定国大将入关,击败李自成军 。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顺治六年因染天花死亡 。
铁帽子王: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 。
铁帽子王:肃亲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因战功卓越被封肃亲王,后来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在顺治皇帝登基后被夺爵,最后被拘禁死于狱中 。
铁帽子王:庄亲王硕塞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一起攻击李自成,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 。姜瓖反叛期间,率领大军讨伐代州,为清军解围有功,晋升为亲王 。后来在顺治七年降为郡王 。
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岳托
岳托是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攻辽沈,征蒙古,与父亲代善同掌两红旗 。但性格狂妄傲慢,曾两度被降为贝子,后因天花病死于济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克勤郡王 。
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是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曾平定江浙、湖广,擒拿南明重臣何腾蛟,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世 。
【八大铁帽子王世系】
什么是八家“铁帽子”王关于lz的问题嘛,我们一个一个说 。
首先是铁帽子王,简单的说吧,铁帽子是“世袭罔替”的俗称,是和“延代降袭”相对的 。
清朝的爵位制度,为了防止爵位越来越多,就普遍采取降袭的制度 。举个例子来说,老爸是亲王,儿子再继承的时候就是郡王,孙子就是贝勒,以此类推,一般降到不如八分公为止(当然也有特殊的) 。
铁帽子就不同了,其实这个说法很形象,既然帽子(爵位)是铁的,那当然是千年不变,万年不坏的了 。所以铁帽子的王爵,老爸是亲王,儿子还是亲王,以后的子子孙孙都是亲王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
当然了,既然是世袭罔替,那就人数不能太多,否则一个国家里没别的,光是王爷了 。终清一代,先后出过11位铁帽子王 。不过其中有三个是雍正年间和清朝末年出现的,所以一般不被人认同 。于是乎广为熟知的就剩下了八大铁帽子王 。
这八个人都是清朝立国初期爱新觉罗家的王公贵族,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军功赫赫 。要知道满清是马背上得天下,没有军功,就不可能有爵位 。此八人以王室贵戚之尊,加上高干的功劳,就成就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了 。
1、礼亲王(曾改作康亲王,后又改了回来):第一代礼亲王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代善 。这个人就不用说了,四大贝勒之首,差一点成了皇位继承人,可惜后来被一个与后母通好的小阴谋闪了腰,白白丢掉了皇储的位子 。虽然皇帝运差了点,但人还算聪明,放下身段支持弟弟皇太极继位,结果成就了自己的一世尊荣 。判断精准、立场坚定是代善的过人之处,在复杂的斗争中,他总能找到最正确的方向,从而让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吃亏,不得不让人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呀 。代善这个王爵,不论从地位、资历、功劳还是势力,那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 。
2、睿亲王(曾停袭了一百多年,后又恢复):第一代睿亲王多尔衮,恐怕是八大王里知名度最高的了 。大清能入主中原,这位煊赫之极的皇父摄政王功不可没,虽然也是没能做了皇帝,但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个万年不衰的世爵也不赖(嗯嗯,可惜多尔衮一辈子没儿子,后来的爵位是由他弟弟多铎的儿子继承的,其实也不错,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多尔衮功劳大大的,无人能抹杀,虽然死后被顺治皇帝开棺戮尸,爵位荣誉一撸到底,可终究历史无法亏待他的贡献,一百多年后的乾隆皇帝替这位先王平反昭雪,这才又延续了睿亲王爵的香火 。
3、豫亲王(曾改作信郡王,后又改了回来):第一代豫亲王多铎可算得上是清朝皇室里一员虎将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是和多尔衮一个娘的亲兄弟 。要说多铎的子孙有福气啊,一家子占了两个铁帽子亲王,真是别人羡慕不来的(多铎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多铎的后人也受了点牵连,亲王给降成郡王,好在乾隆时又恢复了过来,还多赚了个睿王的名额 。所以说,是非得失真不能一朝判定,但多尔衮和多铎这对兄弟实在算得上世世代代荣辱相连了 。
4、郑亲王(曾改作简亲王,后又改了回来):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可真真是个人物 。八家铁帽子王除了他,全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人,只有济尔哈朗是旁支舒尔哈齐的儿子 。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哥哥阿敏分别在清太祖、太宗朝落马,只有他不但屹立不倒,最后还落了个世袭罔替 。当然,济尔哈朗是真挺有本事的,虽然军功上差一点,但是政治上牛啊,而且韬晦的本事无人能及 。你想想,能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手下安居高位,那得有多高的境界才能稳得住 。最厉害的是,这个跟摄政王齐名的辅政王在多尔衮死后第一个站出来替顺治皇帝出气,把多尔衮批斗了个体无完肤,乃至挫骨扬灰 。而顺治皇帝跟济尔哈朗的感情更是比亲爷俩还亲,济尔哈朗死的时候,顺治那个悲痛啊,呼天抢地的责问老天咋不让俺叔叔长命百岁呢 。能有这么完美又善始善终的人生,济尔哈朗实在不易 。
5、肃亲王(曾改作显亲王,后又改了回来):上面四个都是跟皇太极一辈的王爷,也就是满清的第二代成员,下面的三位则是第三代了 。首先就是第一代豪格,豪格是清太宗的长子,年纪比他小叔叔多尔衮还大,从小的南征北战,可是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 。而且他还是皇帝的儿子,手握重兵,是皇太极死后,唯一能跟多尔衮抗衡争位的人物 。不过豪格也是命不好,他老妈原本是皇太极的继室,也是正儿八经的大福晋 。可惜后来满蒙联姻的风潮开始了,皇太极从科尔沁娶回来一个政治地位极高的格格(孝端皇后),所以豪格他娘只能为国牺牲,把正室夫人的地位给人家让出来,而豪格也从嫡出沦为了庶出 。好容易熬到自己羽翼丰满,老爸也驾崩了,却又出来个更牛气的叔叔跟他竞争,最后俩人势均力敌谁也没当成皇帝,这才便宜给了六岁的小顺治 。后来豪格先多尔衮死了,被多尔衮好一番报复,不过世事轮回,没多久多尔衮也死了,极其憎恨多尔衮的顺治当然得给自己的哥哥讨回公道,于是乎,肃亲王爵从此也就千载不破了 。
6、承泽亲王(后改作庄亲王):这个亲王有点轻 。跟其他那七家子比,实在是不占分量 。第一代承泽亲王叫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 。要论军功,他跟其他长辈们相比不值一提,甚至连独当一面的时候都没经历过 。他能够成为世袭亲王,完全是拖了血缘的福 。顺治皇帝曾经下旨说过“硕塞不当在贵宠之列,兹以太祖孙故,加锡王爵 。其班次、俸禄不得与和硕亲王等”,说明了硕塞能得到王爵完全是因为他的身份,后来曾经被降为郡王,但最终仍旧复位亲王 。不得不说,顺治对这个哥哥还是相当照顾的嘞 。
7、克勤郡王(曾改作平郡王,后又改回来):别看是郡王,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那绝对是爱新觉罗家第三代的佼佼者 。岳托是代善的长子,是个文武兼备的全才,凭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从台吉上升至亲王(曾封成亲王),那可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不仅如此,这位兄台还聪敏过人,有情有义,代善能够选择支持皇太极,岳托是背后出谋划策不可忽略的人物 。但是他也是太过正直了,不满皇太极清洗政敌的做法,公然为受冤的贝勒、公主鸣不平,最后还为了保住自己妻子的性命大大得罪的皇太极(岳托娶了姑姑哈达公主的女儿,皇太极为了消除莽古尔泰的势力处死了哈达公主,结果娶了哈达公主另一个女儿的豪格怕受牵连,也把自己的老婆杀死了 。但岳托不肯,想尽办法护住了妻子的性命,也因此得罪了皇帝) 。得罪皇帝的下场总不会很好,岳托是三天两头受罚,后来连王爵也丢了 。直到最后死在战场上,皇太极才还给了岳托一个郡王的称号,由此有了克勤郡王的承袭 。
8、顺承郡王: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八王中唯一一个第四代人物 。勒克德浑是代善的孙子,颖亲王萨哈廉的儿子 。他之所以能成为世袭郡王,沾了不少老爸萨哈廉的光 。萨哈廉是少有的几个在皇太极面前超级有人缘的王爷,以至于他死了之后皇太极还总是在梦里见着他 。等到勒克德浑建功立业的时候,已经是入关之后的事情了 。凭借着不错的功绩和父亲的荫蔽,勒克德浑顺利的搭上了铁帽子王的末班车,成为了最后一家世袭罔替的王爷 。
嘘,总算说完了,语无伦次了一点,lz就凑合着看吧 。
清朝的爵位是如何划分的?所谓的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什么?作者:延安大学闫红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朝的爵位是世袭之号,分宗室和功臣两种 。
一品武官的补服
宗室爵位:
1.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 。
2.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 。
3.多罗贝勒 。(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别为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较其他贝勒为尊 。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下为多罗贝勒 。人关以后定宗室十四等封爵,多罗贝勒列长子下、固山贝子上,为第五等 。)
4.固山贝子 。
5.镇国公 。
6.辅国公 。
以上为入八分,即准许使用“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待遇 。
7.不入八分镇国公 。
8.不入八分辅国公 。
9.一至三等镇国将军 。(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一至三等辅国将军 。(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一至三等奉国将军 。(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 。(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共十四级 。因世子、长子候袭亲王、郡王,实际上只有12等 。
铁帽子王
受封者在下一代承继时降一级,即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且只限于一人承继 。例外的只有所谓的“铁帽子王”,即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 。(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肃亲王、顺承郡王与克勤郡王,基本为努尔哈赤的近支子孙并在打江山时立下过汗马功劳 。)他们的爵位为世袭罔替,世代均为亲王,并不降袭(但只限一人) 。后来.雍正朝的怡亲王(十三阿哥允祥)及慈禧太后时期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也加入了世袭罔替的行列,即12家“铁帽子王” 。
自顺治七年(1650年)起,清廷实行王公贵族食俸制度,历经演化,宗室俸给共分21等,最高者亲王岁支俸银1万两,最低者奉恩将军岁支俸银1 10两,每俸银1两,兼支俸米1斛 。
顶戴官翎
功臣世爵: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
参考文献:
1.诸葛文著,《三天读懂中国文化畅销4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05,第221页
2.张政烺著,《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11页
3.金满楼著,《天命所终 晚清皇朝的崩溃》,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