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是唐朝人,还是宋朝人﹖是唐朝人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 。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 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 。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 。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 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 。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 ,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 。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 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 。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 。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 。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 。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 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 。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 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 。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 。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 。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 。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 。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 。她利用这种功 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 。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 。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 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 。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 。她所言及的内容 ,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 。至于清心寡欲、 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 。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 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 。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 。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 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 。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 。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 铁拐李而去 。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 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何仙姑是哪里人?何仙姑之家乡与驻世来历,有多地之说,有广东增城说,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 。说法不一,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各地庆祝何仙姑诞辰者甚多,人们出于敬礼之情,因此常常将何仙姑当作本地家乡,灵应一方得长者仙师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何仙姑"在当地治世渡生得灵迹仙踪 。
湖南永州说
宋代文人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魏泰《东轩笔录》、曾敏行《独醒杂志》等,均载有其事迹 。如有的说何仙姑是宋仁宗时永州民女,幼遇异人,给食仙桃(或云仙枣),从此绝粒,能逆知祸福 。乡人神之,为筑庙阁,士大夫多去拜谒以问休咎 。曾敏行自述他还去永州何仙姑阁中观看过仙姑遗像 。
又《历代神仙通鉴》述吕洞宾曾遇零陵何氏女,饵以金丹,传以道行,再引见给钟离,从此位登仙班,专在阆苑清扫蟠桃落叶 。按零陵就是永州治所,故后人也有认为此何仙姑才是"八仙"中那一位的原型 。
湖南衡山说
一说何仙姑是衡山人,能知休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巴陵郡太守滕宗谅还见过她 。据欧阳修称,"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皴黑,第一衰媪也",其后则有"近见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无神异'" 。看来这两个"仙姑"都是实有其人的民间女巫,生活在同一时代;而王得臣《麈史》中也讲过滕宗谅向永州何仙姑请教的事,则永州仙姑与衡州仙姑又可能是同一个人 。
安徽颍上说
在安徽颍上管谷村至今还流传了何仙姑的传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后因善良和帮助世人,人们尊称“何仙姑” 。管谷村还有何仙姑墓作为佐证 。
福建武平说
如在《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福建通志》《武平县志●方外志》中都记载为:“仙姑,父大郎 。世居武平南岩,货饼自给 。吕纯阳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 。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 。仙姑遂辟谷南岩 。”
这个故事,与汉族民间传说中吕洞宾收何仙姑为徒的情节完全相似,只是地点由广东换成了福建;而在广东的何仙姑传说中,则有仙姑于广州投井访仙、在福建登仙的讲法 。因此,亦有人怀疑这两位"仙姑"是同一人 。
据武平《何氏族谱》记载:“何仙姑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 。仙姑幼性清净,不蚀酒、不茹荤,隐迹岩中,矢不适人 。”宋哲宗元枯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何仙姑卒于武平县岩前镇宁洋村刘坑自然村何大郎公五世孙立六一郎家中,享寿150岁,为武平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 。《谱》载云:“仙姑寿终时,闻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宵汉,见者无不惊异,自是乡人敬慕,塑遗像于仙姑楼 。”
广西贺州说
何仙姑出生在广西贺州姑婆山仙姑寨,因为出生时整个屋里洋溢的荷花的芳香,父亲何仲连给她取名何香 。何香聪明伶俐,勤劳善良,经常在附近的茶山上采茶,她唱的采茶歌非常好听,每当何香唱歌时兽伏鸟不飞 。十三岁时采茶归来,依石休息时遇见吕洞宾,收她为徒,这块石头被后人称为遇仙石 。吕洞宾传她修炼法术,之后指地为井,何香饮用井水,甘醇如酒,顿觉身体轻灵,精神焕发,此后不饮不食而不觉饥渴 。吕洞宾让何香进入姑婆山深处辟谷修炼,最终得成正果 。姑婆山流传着众多何仙姑惩恶扬善、救人济世的故事,如今山上还保留有仙姑庙,香火鼎盛 。
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她的成仙历程是怎样的?说起八仙,说起关于八仙的故事,我想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八仙里面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着八种不同的人,男女老少贫穷富贵,八个人都是由凡人修道成仙,所以他们的故事再民间也广为流传 。作为八仙里面唯一的女性的何仙姑,她的成仙经历可以说也是十分神奇 。

文章插图
相传何仙姑是唐朝唐高宗时期的人,原名何琼 。关于何仙姑的出生地,历来总说纷纭,有说是在湖南永州的,也有说是在广州增城的,也有说是在福建武平的,反正这么多年来争论不休 。既然何仙姑的出生地都有这么多的说法,那么关于她的成仙传说也就更多了,这里选取流传最广的说法 。
何仙姑出生的时候,据当地人说看见何仙姑家房子上被紫气笼罩着,并且一大群仙鹤驮着一个白胖胖的女婴飞进房子里面,没过多久何仙姑就出生了 。何仙姑长大之后,经常上山采野菜,有一次采野菜的时候,何仙姑遇见了一只受伤的仙鹤,仙鹤的腿被人用箭射伤,鲜血淋漓 。何仙姑看见了心生怜悯,把仙鹤带回去好生救治 。
仙鹤被救好之后,忽然口吐人言,向何仙姑表示自己的谢意,并且给了何仙姑一枚仙桃,之后便飞走了 。何仙姑吃了仙桃之后,感觉自己身轻如燕能够预知未来的事情,并且还学会了怎样辨识山间的草药 。得了这个能力之后,何仙姑便开始为四周的百姓治病算命,周围的人纷纷称她为“何仙姑” 。
渐渐地何仙姑的名声越来越大,并且传到了刚好路过的吕洞宾的耳中,吕洞宾便动了收徒的念头 。在通过吕洞宾故意设下的重重考验之后,何仙姑便顺利地成为了吕洞宾的弟子,跟随吕洞宾修炼仙法 。北宋中期的时候何仙姑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聚会,成为了八仙之一 。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何仙姑"何仙姑是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旧时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中都广有信众 。除了西安八仙宫有其塑像供奉外,又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享有香火 。自唐宋以来,有关她的事迹记载为数极多,仅次于八仙中的吕洞宾 。然而,这一尊在八仙传说中很富人情味的女仙的来历,却是一个迄今没有定论的问题 。仅以近世仍有庙会活动的"何仙姑诞"论,广州增城的诞期是夏历三月初七,而西安八仙宫的诞期则为四月初九,前后相差一月之多,皆因所本"历史档案"不同所致 。据明陈梿《罗浮志》及《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记载,何仙姑是唐武则天时代广州增城县何泰的女儿,十三岁时在入山采茶时遇见一位道士 。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后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白日登仙 。在今广州增城县一带,关于何仙姑的传说更为具体,而且有"实物印证":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增城县小楼区新桂乡人,唐武则天某年夏历三月初七出生 。其父何泰以做豆腐为业 。秀姑自小聪明伶俐,十四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 。吕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 。后父母为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于中宗景龙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门前的水井 。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还有一只鞋留在井台上 。此后,她从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来,原来那井与河是相通的,在当时传为奇案,遂有秀姑已经"登仙"的传说 。据传仙姑还在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现形于故乡小楼,有人看见她在西园寺一棵荔枝树下乘凉,把绿绸腰带挂在树上 。如今此地称"挂绿园",而这棵荔枝所结的果实均有一条绿色彩带,即增城著名的"挂绿荔枝" 。关于这棵奇树,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及《增城县志》均有记载 。后来人们在小楼建了一座何仙姑家庙,此庙至今尚存,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邓淳《岭南丛述》引《太平广记》云,广州有何二娘,以织鞋为业,二十岁那年突然去罗浮山寺,常为寺众采杨梅充斋,但罗浮山并无杨梅,故僧众都不知这些杨梅从何而来 。罗浮山北四百里外,有循州山寺,寺前有杨梅树,大数十围 。有一次循州寺僧来罗浮山,谈起某月某日有仙女到他们寺前采梅,罗浮寺僧一听,正是何二娘采梅充斋之日,于是远近都知道她是"仙女"了 。唐开元(713-741)中,敕命黄门使往广州访求何二娘,得之,但她却在随黄门使赴京途中突然失踪,从此绝迹人间 。其后也有学者猜测这个何二娘就是增城的何仙姑 。又有人认为何仙姑是宋代人物,宋代文人笔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魏泰《东轩笔录》、曾敏行《独醒杂志》等,均载有其事迹 。如有的说何仙姑是宋仁宗时永州民女,幼遇异人,给食仙桃(或云仙枣),从此绝粒,能逆知祸福 。乡人神之,为筑庙阁,士大夫多去拜谒以问休咎 。曾敏行自述他还去永州何仙姑阁中观看过仙姑遗像 。一说何仙姑是衡山人,能知休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巴陵郡太守滕宗谅还见过她 。据欧阳修称,"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皴黑,第一衰媪也",其后则有"近见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无神异'" 。看来这两个"仙姑"都是实有其人的民间女巫,生活在同一时代;而王得臣《麈史》中也讲过滕宗谅向永州何仙姑请教的事,则永州仙姑与衡州仙姑又可能是同一个人 。又《历代神仙通鉴》述吕洞宾曾遇零陵何氏女,饵以金丹,传以道行,再引见给钟离,从此位登仙班,专在阆苑清扫蟠桃落叶 。按零陵就是永州治所,故后人也有认为此何仙姑才是"八仙"中那一位的原型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本地"何仙姑"的遗迹和传闻 。如《福建通志》云何仙姑是卖饼人何大郎的女儿,吕洞宾见其有"仙质",便每天向她讨饼吃,她有索必与,毫不吝啬,吕被感动,便给她吃了一枚仙桃,使登仙班 。这个故事,与民间传说中吕洞宾收何仙姑为徒的情节完全相似,只是地点由广东换成了福建(参见本书《八仙的会合》);而在广东的何仙姑传说中,则有仙姑于广州投井访仙、在福建登仙的讲法 。因此,亦有人怀疑这两位"仙姑"是同一人 。但《浙江通志》和《歙县志》中记载的何仙姑,则是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人,若照欧阳修所记仙姑已老死衡州的话,显然又是另一位"仙姑"了 。俗家载记之外,道家典籍中也有何仙姑的若干线索:如《吕祖志》谓吕洞宾所度乃赵仙姑,因她手持荷花,才谐音为何姓 。《道谱源流图》则以为何仙姑系徐圣臣附何氏女所化 。这样一来,连"仙姑"的性别也成了问题,而元代八仙剧目中常有"徐神翁"却无"何仙姑",倒是有所根据了 。但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引吕真人《江州望江亭自记》中,又有"吾道成以来,所度者何仙姑、郭上灶"的表述,又该作何解释呢由此可见,即便是道家关于何仙姑的说法,也是颇多歧异 。丰富而歧异的资料,令古今学者为探明"何仙姑"的真相煞费心机 。如前所述,认定仙姑即广州少女者有之,以为仙姑即永州(或衡州)"衰媪"者有之 。唐人宋人,岭南湖南,已嫌纠缠不清,所以又有人以为"八仙"中之何仙姑就是这两个人形象的捏合,述其身世则多取前者,讲其为吕洞宾弟子则取后者,但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 。
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都是怎么成仙的?【何仙姑个人资料】1、张果老
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时意外地挖得一只硕大肥嫩的何首乌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从此便长生不老 。丈立即吩咐伙房水洗煮了 。于是,丈召集全寺众僧于大殿开会,研究如何分食何首乌,谁吃头,谁吃身子,谁吃胳膊和谁吃手腿脚,谁喝汤 。
众僧侣无不欢欣鼓舞,喜气洋洋 。为防止伙房偷食,伙房僧人也急于知道如何分配,因此,伙房僧人也都参加了会议 。这时恰巧张果老赶着毛驴从东方访友归来,风尘仆仆、饥饿交加,干渴难忍,同时也辛劳疲惫不堪 。老远就闻得女山寺内异香四溢,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迷醉 。
他遂加快脚步进入寺内,见四下无人,即刻钻入伙房,揭开锅一看,粉嫩粉嫩的一颗何首乌已经煮熟,象新生的婴儿安详地熟睡在那儿,可爱之极 。馋得张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顾不了许多,下手捞上来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间就把整个何首乌根三下五除二给报销了 。顿觉浑身舒畅,心宁气爽 。
张果老自己吃饱喝足之后,又将剩下的何首乌汤刮给坐骑毛驴喝了,随后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晒太阳,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众僧开会完毕,蜂拥而至,准备分食何首乌,进入伙房一看,锅已空空大敞,什么也没有了 。于是断定是张果老干的,立即报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罢干休 。
沉思片刻,认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现在当务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气 。随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 。但由于吵吵嚷嚷的,把个张果老惊醒 。他见势不妙,偏身上驴,落慌而逃 。不想倒骑在驴身上,原来向东面开阔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择路,驴头向西 。
他一手抓住驴尾巴,一手在驴屁股上使劲捶打 。可是越打驴越是向西方奔跑,结果越过山梁奔到山西头湖边,只见湖水茫茫,已无去路 。眼看就要丧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驴怪叫一声,四蹄生风,腾空而起 。
乘云驾雾,越过女山湖,安稳地落在对岸的一座小山上,原来毛驴得了仙力,张果老因此绝处缝生 。于是张果老稍稍放心,坐下来喘口气,晾晾驴,便又倒骑毛驴,悠然而去,从此就得道成仙 。
2、蓝采和
一天,采和求仙访道来到一个荷花池畔 。这池塘里的莲花正长得茂盛,放眼望去,清新的荷叶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琉琉璃璃,闪闪发光 。微风吹来,莲叶晃动着翠绿的叶子,残留在叶上的小水珠,随着叶子的摇摆面流动着 。一柱柱的莲蓬,撑开着一朵朵莲花 。
花或粉红,或淡黄,或雪白,与青绿的莲蓬互相衬托,呈显出一幅完美的图画 。蓝采和看看清绿肥大的荷叶,心里似有所悟 。于是赶紧摘了几片宽大的叶子垫在篮子底下 。然后提了一篮子清澈的池水来到老者身边,给老者洗伤口处的脓血 。哪知这老者的伤口被这池水先过之后 。
一下子就全好了 。蓝采和见到这水如此奇异,瞪着眼,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蓝采和还在发愣 。这老者已经用双手掬了一捧水给他喝了下去 。没想到喝了这水之后,立刻觉得身子变得轻轻飘飘的了,而且悠悠地飞了起来 。
3、何仙姑、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 。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 。
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 。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 。
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 。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 。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
4、曹国舅、
有一天曹国舅忽然道黄河渡河,因为没有钱,艄公想撵他下船 。曹国舅于是将金牌取出,在场的人,都跪下三呼万岁 。唯有一道人喝叫:“汝既出家,如何倚势惊欺人”曹国舅躬身问道:“我哪里敢仗势欺人了”那人便说:“那你能把金牌丢到水中吗”曹国舅随手将金牌扔了,众人皆呼 。
道人呼曹上岸,说“同我去来 。”两人上岸,道人问:“你认识吕洞宾吗”曹国舅说:“我只是小小一个凡人,哪里知道吕洞宾呢”那道人说:“我就是吕洞宾,特地来渡你成仙 。”于是吕洞宾教授曹国舅口诀,修证仙果 。
5、韩湘子
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 。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 。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 。”韩湘子开口便吟:青山云水隔,此地是吾家 。
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 。琴弹碧玉洞,炉炼白朱砂;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 。这一夜,韩愈与韩湘子谈论著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 。
韩愈是心悦诚服 。第二天,辞行之前,韩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 。”韩愈恍然大悟 。韩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 。”
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韩湘子答道:“不知道 。”于是飘然而逝 。后来韩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
6、铁拐李、
他少年的时候是一个眉目清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 。他也参加过多次的科举考试,可是因考场失利,屡屡不能考中 。最后便不再执迷科举,而且看破红尘,离家远走,到处去求仙访道 。铁拐李的求道之心非常恳切 。为了早日修成正果,他不畏艰险阻在深山幽林之中寻找到了一处茅舍作道庵 。
在这里潜心修炼 。后来,为了更快地提升自己的道行,他离开了这处茅庵,经历数个月的餐风露宿,涉深滩登高山,最后在一处幽谷的山洞里居住了下来 。在这个山洞里,铁拐李一住就是十几年 。可是他还是自感道行进展甚微,如果这样下去,他离成仙的日子将相当的漫长 。
更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仙了 。于是他很想得到高道名仙的指点,这样他的道行就能事倍功半,终有所成 。他最先想到的是华山上的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李耳与他同姓,而且是道教之始祖,如果能得到太上老君的指点,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的 。
7、汉钟离
这一日,吕洞宾独坐家中,忽然见无数奇形怪状的鬼神跑来,有想抓他的,也有想杀他的,洞宾毫不畏惧 。过了一会儿,只见几十个夜叉,押着个血肉淋漓的囚犯,那人口中大叫道:我是被你上辈子杀害的,快点偿我命来!”吕洞宾答道:杀人偿命,又有什么好推辞的”便去拿出刀子、绳索 。
准备自杀抵偿命债 。忽听空中大喝一声,鬼神囚徒一下不见,一人鼓掌而下,原来是钟离权 。他对洞宾说道:”尘心难灭,仙才难得,我寻求徒弟的迫切,更过于别人求我 。十次考验你,都能经受得住,以后得道,是必定无疑了 。只是你功德善行都没能完满 。
且传授你个点铁成金成银的黄白之术,你可以用它来救济世人,利益众生,待三千功德完满,八百善行圆备,我再来度你成仙 。
8、吕洞宾
吕洞宾一天从外面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全家人都无缘无故地死了 。他见如此,既不悲伤也不悔恨,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安排家人的丧事 。正当他在料 理后事的时候,他的家人忽然活了过来,吕洞宾还是不悲不喜 。第二次是:吕洞宾到街上去卖货,本来跟买主讲好了价钱的,可是到了最后 。
买主却反悔变卦 。吕洞 宾还是不气不恼,随买主爱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随他拿去 。第三次是:吕洞宾在牧羊的时候,遇到一只凶恶的老虎追捕一只小羊 。吕洞宾不顾性命用身子挡住了老 虎,老虎见状只好悻悻而去 。
如此一连十次,吕洞宾对汉钟离的考验都以平淡的心境来对待 。汉钟离于是对吕洞宾说:“我已经试了你十次,你都 已顺利过了尘俗关,可见你是可以得道的,但是要想成仙,你还得立三千功、八百德才行 。”
从此以后,吕洞宾就用从汉钟离那里学来的道法和仙术,以及后来从火 龙真人那里学来的剑法,不断四处济世救人,斩妖除孽,为民造福,立下了不少的功德 。
-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