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周边辽金遗址

三大辽宁文化遗址,你知多少?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在建筑时对自然环境改造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而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也成为了现代人们的一种遗产 。下面的辽宁文化为您带来辽宁的三大遗产有哪些 。

牛河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祭祀建筑和积石冢群相结合的遗址 。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牛河梁北山 。1983年开始发掘 。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 。遗址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

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周围分布“女神庙”泥塑女神头像积石冢群 。“女神庙”背依的山丘,顶部有一处大型山台遗迹;积石冢间有一座石砌圆形三层阶祭坛 。“女神庙”是由北、南两组建筑物构成的半地穴式木骨泥墙建筑,南北总长23米多,部分墙面有彩色图案壁画 。庙内出土的人物塑像具女性特征,保存的部位有头、肩、手、腿、乳房等 。其中一件彩塑“女神”头像为一全身人像的头部,高22.5厘米,面涂红彩,眼内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塑工细腻生动 。

有人认为,女神可能为生育神和农神(地母神) 。已发现积石冢20多座,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周边石台基的内侧排放着作祭器用的黑彩红陶无底筒形器 。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 。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 。

一般认为,牛河梁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规模很大的社会共同体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圣地;积石冢所反映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显示出原始公社走向解体的迹象 。

兴城城墙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兴城古城现仅存宁远内城,经多次修缮,基本保持原貌 。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城墙为正方形,周长3274米 。城墙四面正中各设城门,城门上皆筑箭楼,为两层楼阁 。城墙四角设台,突出于城角 。在城区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 。兴城城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中国东北地区的沿海文化古城,它扼居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交通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兴城城墙保存较好 。1984年以来国家拨款对古城城墙进行全面维修,并建立了文物保管所 。

奉国寺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后易名奉国寺 。奉国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辽金元时期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仅存大雄宝殿,清代续建六角钟亭、四角碑亭、无量殿、牌坊、小山门和西宫禅院 。奉国寺是中国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

奉国寺内主体建筑大雄殿及寺院整体,上乘唐代遗风,下启辽、金等寺院布局,是辽金寺院中最具典型的例证 。其中,大雄殿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
沈阳历史上的“辽金岁月”鸡冠壶
【沈阳周边辽金遗址】

沈阳周边辽金遗址

文章插图
金面具
白釉褐彩梅瓶
假如,我们可以来一次“ 历史 穿越”,就会惊奇地看到沈阳11万年前的打制石器、7200年前的鸟形木雕、夏商周的青铜器、战国时的青铜戈、秦朝的陶量器、两汉时期的高级建材遗物……
由沈阳市文化 旅游 和广播电视局、沈阳日报共同主办开展的,为正在筹建之中的沈阳博物馆征集镇馆之宝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兴趣和关注 。在本期介绍中,市民可以了解到,在沈阳出土的辽金时期的三方石刻、绝世辽瓷、纯金面具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沈阳厚重的 历史 内涵 。
在辽代(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时,沈阳称之为沈州,大部分地区属于东京道(今辽阳)管辖,其北部的法库县、康平县境内分布的州县属于上京道(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 。到了金代,沈阳仍为沈州,属东京路都总管府管辖的刺史州 。
从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契丹辽朝与女真金朝存续的三百多年间,是沈阳古代发展史中的关键时段 。辽金两朝都曾积极推行“因俗而治”的国策,对辽沈地区诸州县进行有效管理 。
辽金时期,多民族聚居辽沈地区,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和女真人在这里生息繁衍 。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烧制陶瓷,冶铸银铜,纺织绢帛,贩运特产,交换商品,为各族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物资,做出了卓越贡献 。
通过近年发现的那些深沉而精美的文物,充分展示了辽金时代沈阳地区的辉煌 历史 与灿烂文化 。
三方石刻确定沈州城就在中街一带
沈州,辽代隶属于东京道,建于辽太祖神册六年(921年),与“沈州”同建的还有该州所属的“乐郊”“灵源”两座县城 。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执政时期,将刺史州“岩州”划归沈州 。那么,沈州城到底在今天沈阳的什么位置呢?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拆除小北门附近的辽代崇寿寺残塔时,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上面刻有“乾统七年岁(1107年)次丁亥四月小尽丁巳朔十一日丁卯火日,选定辛时于州北三歧道侧寺前,起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等文字,说明沈州城在该塔南面 。1953年,人们在浑南桃仙镇莫子山(辽时称卓望山)的辽塔地宫中,发现了辽兴宗重熙十四年(1045年)的石函,上刻有“大契丹国辽东沈州南卓望山上造无垢净光塔一所”等文字 。由此可证,辽代的沈州城位于卓望山的北面 。1985年,考古部门在维修塔湾辽代无垢净光舍利塔过程中,在地宫发现一件石函,石函上有刻于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的文字,其石函上盖有:“南瞻部州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等文字 。这就是说,当时的沈州城应位于该塔的东南方向 。
综合以上三件石函关于沈州方位的文字描述,结合目前考古发现,专家们基本可以确定:辽代沈州城就在今天沈阳老城区中街一带 。至于其城墙的具体位置,还有待考古发现 。
一千多年前,沈州置建时城址之选定,充分体现了辽朝人的聪明才智 。沈州及其附属周边州县,处于东北平原的中南部,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降水充沛,宜耕宜牧,加之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条件,因而,奠定了其后来作为清朝开国之都城和当代东北地区中心大都市的 历史 地位 。
绝世辽瓷
沈阳的发现轰动学术界
辽代在沈阳大地留下了丰富的 历史 遗存,辽代陶瓷即是这些 历史 遗存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也是辽代 历史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学者将辽代陶瓷按照产地分为“辽产陶瓷”和“输入瓷器”两大类 。辽产陶瓷即辽本土窑场烧造的产品,也是辽王朝在接受中原汉文化过程中,吸收中原制瓷技术并与本民族传统和特点结合产生的,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株瑰丽的奇葩” 。“输入瓷器”即由辽境以外窑场烧制并输入到辽境的产品 。
辽产陶瓷,根据辽墓出土的陶瓷器物形制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模仿中原瓷器形制而制作的各类生活用品 。另一类陶瓷器的器型颇具浓郁的北方草原契丹民族文化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鸡冠壶”,大致分为穿孔式(单孔与双孔)和提梁式两种 。法库红花岭辽墓出土的绿釉鸡冠壶,叶茂台23号墓出土的提梁鸡冠壶都非常精美,富有民族特色 。
在众多辽瓷中,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出土的两件辽瓷更是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的时代范围,大致在10世纪中期至11世纪中期,这里出土了一批珍稀精美的高等级随葬品,特别是白釉黑彩和白釉褐彩梅瓶,更为辽墓中首次出土 。
在出土的白釉黑彩梅瓶瓶体上,用黑彩绘制图案 。图案上有一只梅花鹿、一只羊、两条狗和一只兔子,动物大小按照真实比例描绘,鹿、羊、狗体积较大的四只动物均匀分布在梅瓶的四个面,形成狗逐鹿和狗撵羊的场景 。整体图案构成一幅草原上猎狗狩猎的场景,画面饱满,造型传神,充分体现了契丹帝王“捺钵”的活动习俗 。据专家鉴定,该器物上的图案为国内首次发现,堪称孤品,其价值不可估量 。
纯金面具
辽沈地域独特葬俗的反映
2017年4月至11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康平张家窑林场考古发掘过程中,对该墓群进行考古发掘,9座墓葬共出土器物400余件,其中包括完整的宋辽瓷器和制作精美的辽代金银器、玉石玛瑙等珍贵文物 。4号墓出土的纯金面具和两只绝世无双的精美梅瓶,证明墓主人的身份相当高贵,或许是位既能征战沙场,又颇具生活情趣的王爷 。
金属面具是辽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 。辽代辽沈地区工匠们用有色金属制作的供丧葬用的“面具”和“网络”,颇具北方地域与民族特色,并有颇高的工艺水平 。契丹人的“金属面具”大致有银质、铜质和铜鎏金三种;样式分为扁平浮雕式面具、半浮雕式面具和高浮雕式面具三种;用途有成年男性面具、成年女性面具和儿童面具三种 。根据辽墓出土的“面具”实物分析,辽代金属面具是按墓主的面容打制的,所以具有性别和年龄之分,男性面具较大,具有一种粗犷的韵味,且多錾刻胡须;女性面具相对而言“面相”较清丽,耳垂部多留有佩戴饰件的圆孔 。金属面具用于覆盖死者的脸部 。在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法库县大孤家子乡李贝堡村辽墓,都有精制的鎏金面具出土 。今天,在这些神秘面具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讲述……
近日沈阳故宫北侧挖出“宝贝”,都有哪些文物看点?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于 2020 年 3 月底至 8 月中旬对中心里遗址进行了 1000 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发掘收获 。经过发掘,从地层发展序列上揭示了沈阳城自汉魏至民国时期的演变关系,发现了 34 座房址、104 个灰坑、7 条灰沟、1 条道路及 1 眼水井,遗迹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多 。近期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现 1 条南北向路面及 1 眼水井 。
发现的 1 眼砖砌水井,保存状况较好,青砖砌筑,井口圆形,井口直径 1.1 米,井底六边形,通高 5 米,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白瓷片等,有陶盆、陶罐、瓷碗等,也有少量铁器、铜钱出土,水井年代可早至辽代 。水井是城市聚集生活的重要物证,此前沈阳市域范围内并没有保存早于明代的水井,这眼水井具有保护利用的价值 。
位于汉魏时期宫后里城址北侧、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城、清代盛京城城内,还出土了大量青花瓷,这里地处沈阳故宫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历代城市的核心区域 。中心里遗址在清代被称为 " 铜行胡同 ",1988 年命名为 " 铜行巷 ",因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而得名,在清代是沈阳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 。它还具备汉魏至民国时期连续的地层叠压关系,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 " 铜行胡同 " 相关的经营性建筑和铜加工环节中的木构结构建筑设施,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活用器,有铜制品、陶器、瓷器,尤其以青花瓷器居多 。
8 月 18 日,考古发掘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 。这是位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里面藏着很多宝贝 。专家结项得出结论:发掘区西侧的路面需尽快回填,因为砖砌水井遗迹对于勾勒沈阳城市文化肌理脉络、庚续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愁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隆化辽金遗址所在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到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已经发展为细石器文化,人们开始从事农牧业生产 。商代,属孤竹国北境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后,是我国北方的东胡、山戎民族生存活动的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的右北平郡,西部属渔阳郡,秦统一后属渔阳郡 。秦末,这里被匈奴吞并,为冒顿单于国 。经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主要有:
黑水古城旧址:在隆化镇黑水村,有南城子,北城子古城遗址,其年代不详;在菠菜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选址一处,初步推断为4000年前古人类遗存 。
朝梁沟古城遗址:在隆化镇朝梁沟村西山坡,有古城遗址一处,为商周时期遗址 。
下山咀古城遗址:在隆化镇山咀村龙头砬子山南坡,有古城遗址一处,为商周时期遗址 。
北山遗址:在蓝旗镇少府村北山有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