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大道无方 。志同则味近,道合即声远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概的意思是:正人君子是不太会表面上太器重你的 。真正大的道理或许是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方法的哟!志同道合的人或许他们的“味道”都比较接近哟?!
“道合即声远”估计是讲: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的交流会非常长久……
以上是个人的分析,仅供参考!
OK?
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 。
【君子不器大道无方】

文章插图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
扩展资料:
孔子认为君子应为通才,博学多能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 。对内可以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
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只有一种功用的器具而存在的,而是要不拘泥于人与事的,要有容纳百川的大胸襟、大气度,善于发现他人之善而加以吸取借鉴,善于反省自己而能加以变通,这就是孔子的“不器”思想 。
器具终究有所局限,不能通达,一个人如果像只器具,就会心胸褊狭行动局促,难以通达天下 。所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为自己画地为牢,而是要博学多闻,具备浩然的大丈夫胸襟 。
如何解释“君子不器”?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方式,总的意思是类似的 。
出自孔子语录,论语 。
但是其来源更早是在易经的系辞 。
‘形而上学’这个词也是这么来的 。
来源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道德经也有类似含义的语句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这是相同意境的例句,实际上就是把这句话更通俗的讲白了,更有一层真正的‘道’是与常态观截然相反的意义 。
更有解释其真意的一句话便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更加直白的告诉你了,何为礼仪,仁义,道德,几乎点破了封建二字的根本 。
古代许多的不孝子,奸臣,卖国贼实际上是承担不起忠孝,而不是真的不孝,纯粹的不孝子是很少的,尤其是古代不会父母过度溺爱的情况,通常是生活所迫 。
所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大道若全,人人纯善何来仁义?智慧出现,教导众生何尝不是掌控权威?因为六亲不和的太多了,所以才有孝子贤孙,否则谁比谁孝顺?国家如果安泰稳定,大臣又有谁会想让国家灭亡呢?他们还指望在国家这个灶台吃饭呢,谁会砸了这饭锅?
所谓的割肉奉母,卧冰求鲤,就比照顾父母,无疾而终的子女更孝顺?
孝顺不是靠父母的体会与现实评价的,但是又是谁规定的呢?这规定的东西,便可以称‘器’不器,就是不受约束啊 。
国家用仁义,孝道约束世人,就是因为‘大道崩废’啊!创造圣人,掌控智慧约束万民,定下了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至此,忠孝仁义便从‘形而上的道’变成了‘形而下之法’
忠孝变成了枷锁,仁义也就成了牢房,被约束狠了的一些人就会更加铤而走险 。
所以,孔子君子不器,也有这一层含义 。
所以曹操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因为他从道德,礼仪上评价是如此,可他实际上是真正心怀天下的人啊 。
到了真正的乱世,不会拘泥于礼仪,忠孝,只会最快,最大化的稳定天下,并不是怕死,怕死会刺杀董卓?他只不过是追求天下安定罢了 。
这就是曹操的体现,脱离剧情描述,刺杀董卓,讨逆,但又被袁绍摘桃子,依旧拼命的和董卓拼,但是势单力薄无可奈何的进入乱世,汉朝彻底覆灭 。
然后开始枭雄模式,但看其他众人,实际上袁绍真的不明白大局吗?只不过是他希望汉朝灭亡,天下大乱而已 。
古代世家门阀实际上不希望百姓民智开启,希望自己是最尊贵,权威的,这便是圣贤智慧的来历,不希望你思考,只需要你盲从 。
所以老子道德经更是有言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所以道德经许多核心精益,用非常夸张的文字描述,目的就是让人惊讶,错愕,不解,甚至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 。
所以道德经也没教人到底什么是‘道’而是告诉你‘道应该是什么’
————————————————————————
所以返回孔子所说‘君子不器’
便是有几层含义 。
1:君子不拘泥于形式,只求本心 。论语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穷则独善其身,负责兼济天下’所以君子不是神,没有特定的要求,实际上是随着时代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盲从,不拘泥,洒脱自然 。
2:君子的行为是追求‘道’也就是,形而上,拘泥形而下者的,不是君子 。君子是行道之人,更加积极向上,圣人呢?则是得道之人,更加深邃 。
但,实际上,孔子口中的君子,才符合老子所述的‘圣人之道’的精髓 。绝圣弃智,圣人永远不会给人一个标榜,告诉你这是对的,他只会去做事 。
3:君子不会受到现实困境的约束,能够打破局面 。
这样也能解释君子不器,但实际上也不过是第一个含义中又引申出的意思 。
所以,从哲学根源上讲,儒教的君子立意还在后世口中‘圣人’之上 。
老子如果知道后人尊其为圣人,估计也是悲大于喜 。
君子本来应该是,礼乐崩坏,大道凌乱时代的求道之人,虽然可能求之不得,但却也走在大道之上 。
在老子他们的口中,所谓的圣人,可能从三皇治世五帝为君开始便已经没了 。
家家夜不关门,日不闭户的时代才会有圣人 。
《老子》一书中,“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是什么意思?大器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器”的意思也因版本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释义 。通常来讲,这里的“大器”是指几种贵重的器物,包括圭璋之类的玉器和钟鼎之类的铜器 。有德者不以己长而逞能,而以德之不足自省,谦虚自处 。心怀大志者须修立道德,永不自满 。有德之人,五德俱全,宽厚待人,朴实无华 。大德之人,包容一切,忍受一切,出污泥而不染 。大德之人,心宇宽广,无内外,无方隅 。其道无极,其方无限 。圣人治国治民,妙在以善德之声之微,在于无声处大顺大化天下 。大道无形无象,却生宇宙万物,天下万物其形皆隐存于万物之中 。大道的本质贵于隐藏 。真道无形,真佛无相 。
“大象无形”,视之不见,搏之不得,犹言大的道行、大的成就非常自然,让人看不到,感觉不到 。“道隐无名”,道隐隐约约说不出名 。因为“道”无形、无声、无味、无体,隐含于万事万物之中,它不显露,不易察觉,又来得太自然,所以不为人所知 。另外补充一点 。儒家也有“君子不器”的“器” 。《论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里的瑚琏指的是天子祭祀用来装东西的器皿 。
大道最慈悲广施大德化生万物,养育众生,不遗余力地促使万物终有大成 。善待一切,把自已的一切都倾注给天下众生,唯独没有自己的私心私利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是道的本质属性 。“大方无隅”是道的体现,犹喻大的方正品格没有棱角,大的方形找不到边角 。“大器晚成”犹喻有道行的人建树迟缓 。因其大,需要累积、成长的过程,故“晚成” 。“大音希声”犹喻合于道的言语微弱很难听得到,然而“不言而善应(第七十三章)” 。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该如何理解?“君子不器”是《论语·为政》中极有争议的一句话,但不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话,所得出的结论也无外乎关涉“技艺”、“才能”、“局限性”等问题 。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孔子的真实含义说的是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呢,还是说君子的技艺应该全知全能,不能局限于一个技能而得意呢?这句话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呢?
其真正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扩展自己的才能 。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独的用途,而应是兼收并蓄、厚积薄发的通才,并且还要做到让自己的才能与自我的品格对应、匹配,进而提升到一种超高的“君子无累、自明”状态 。
通过孔子的“君子不器”的了解,我们认识到:一方面,它是用于劝导君子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具体技艺之中,而是要通过这些技艺的学习、体悟、理解,进而掌握进入“大道”的大门或钥匙 。
另一方面,由于孔子曾一再强调人应该表里如一,因此“君子不器”还可以用来劝导君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是麻木地用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一件事.
而要使自己所做的事情与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主张相匹配,而这样的人也往往是社会上的觉醒者和行动者,正与君子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