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分析: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佚之狐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郑伯不善于用人,但虚心纳谏;秦伯有猜忌之心,以利益为重 。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文章插图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分析烛之武
1.志士: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
2.勇士: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坚定的去了 。
3.辩士:机智善辩,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 。
佚之狐
伯乐 。为人诚恳,无嫉妒之心,善于发现人才,以国家为重 。
郑伯
不善于用人,但虚心纳柬,勇于改正错误,是一个好国君 。
秦伯
有猜忌之心,以利益为重 。
故事概述《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 。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 。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
烛之武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1、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人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秦君,他在说服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王,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只见其义勇 。

2、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 。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