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字底的第二笔的名称是什么“走”的第二笔的名称是:辶

文章插图
读音:[zǒu]
释义:
1. 行:~路 。~步 。
2. 往来:~亲戚 。
3. 移动:~向(延伸的方向) 。~笔(很快地写) 。钟表不~了 。
4. 往来运送:~信 。~私 。
5. 离去:~开 。刚~ 。出~ 。
6. 经过:~账 。~内线 。~后门 。
7.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
8. 失去原样:~形 。~样 。
9. 古代指奔跑:~马 。不胫而~ 。
10.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
部首:走
笔画:7
组词:
1.奔走[bēnzǒu]∶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
2.走访[zǒufǎng]∶前去访问
3.铤而走险[tǐng’érzǒuxiǎn]: 指没有办法,只得冒险
“走”字出自:
1.某将走见 。——《仪礼·士相见礼》
2.险其走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3.若蝉之走明火也 。——《吕氏春秋·期贤》
4.在位者皆反走辟 。——《大戴礼记·诸侯迁庙》
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
部首走之底“辶”的笔顺名称怎么读?部首走之底“辶”的笔顺名称读作:点、横折折撇、捺 。
辶
拼音:chuò 。用作偏旁 。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 。
以“辶”为部首的字有:还、过、边、近、远、进、透、选、运、这、道、追、遍、遇、迎、逃、速、送、连、退、遥、返、迁、通、逗、逊、迫、迟、迹、迈、迪、递、迷、遣、达、遮、避、适、述、逛、造、逸、逶、迭、逝、逢、迤、途、逐、遨、遗、辽、迅、迢、逍、邃、逼、遐、逻、巡、遭、逾、违等 。
扩展资料:
常见的笔画名称:
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提()、横折()、横撇()、横钩(乛)、横折钩()、横折提()、横折弯()、横折折()、横斜钩()、横折弯钩()、横撇弯钩()、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横折折折()、竖提()、竖折()、竖钩(亅)、竖弯()、竖弯钩(乚)、竖折撇(ㄣ)、竖折折()、竖折折钩()、撇点()、撇折()、斜钩()、弯钩() 。
【走之旁第二笔怎么读】——笔画
部首走之底“辶”的笔顺名称怎么读部首走第一笔:点(diǎn)
第二笔:横折折撇(hén zhé zhé piě)
第三笔:捺(nà)
汉字的书写规则表:
一、基本规则:
1.从上到下 李(木李) 三(一 三)
2.从左到右 仁(亻仁)
3.先外后里 问(门问)
4.先中间后两边 乖(千 乖) 小(亅 小)
二、汉字输入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上,先输入 义(丶义) 斗( 斗)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输入 尤(尢尤) 叉(又叉)
3.两面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句(勹句) 厅(厂厅)
(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 远(元远) 廷(壬廷)
4.三面包围结构的字
(1)缺口朝上的,先里后外 凶(乂凶)
(2)缺口朝下的,先外后里 同(冂同)
(3)缺口朝右的,先外后里 区(匚区)
5.全包围结构的字: 先外后里 国(囗国)
三、汉字书写补充规则
1.先横后竖 十(一十)
2.先撇后捺 人(丿人)
3.点在上边或左上,先书写 衣(丶亠衣) 穴(丶宀穴) 为(丶 为)斗( 斗
4.点在右上或字里,后书写 发( 发) 我( 我) 瓦( 瓦)叉(又叉)
5.两面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句(勹句) 厅(厂厅)
(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 远(元远) 廷(壬廷)
6.三面包围结构的字
(1)缺口朝上的,先里后外 凶(乂凶)
(2)缺口朝下的,先外后里 同(冂同)
(3)缺口朝右的,先上后里再左下 区(一 区)
7.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再封口 国(冂 国)
四、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汉字的输入和书写,应参照“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规定的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