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石竹的诗句有哪些?石竹花

文章插图
(宋·王安石)
退公诗酒乐华年,欲取幽芳近绮筵 。种玉乱抽青节瘦,刻缯轻染绛花圆 。
风霜不放飘零早,雨露应从爱惜偏 。已向美人衣上并,更留佳客赋婵娟 。
石竹花
【作者】齐己【朝代】唐
石竹花开照庭石,红藓自禀离宫色 。
一枝两枝初笑风,猩猩血泼低低丛 。
常嗟世眼无真鉴,却被丹青苦相陷 。
谁为根寻造化功,为君吐出淳元胆 。
白日当午方盛开,彤霞灼灼临池台 。
繁香浓艳如未已,粉蝶游蜂狂欲死 。
云阳寺石竹花
【作者】司空曙【朝代】唐
一自幽山别,相逢此寺中 。
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 。
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 。
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 。
石竹花咏
【作者】陆龟蒙【朝代】唐
曾看南朝画国娃,古萝衣上碎明霞 。
而今莫共金钱斗,买却春风是此花 。
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
【作者】顾况【朝代】唐
【赞美石竹山的风景诗句】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 。
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 。
上人心中如镜中,永日垂帘观色空 。
闽南石竹山:石影常留鹤 竹空尽作龙石竹山,位于福清宏路镇西25公里处 。此山因“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而得名 。山上有胜景石竹寺、狮子岩等128处 。明朝徐霞客游记中说:“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现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区之一 。
石竹山以石奇竹秀、道教名山、祈梦圣地而驰名,此山“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 。从东面看石竹山,如一条巨龙般逶迤,应了风水学上的“宝地”之征;从南面远望石竹山,整个山体看起来象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古埃及金字塔一般的雄伟壮丽,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石竹山风光以石竹寺为中心,从东张水库管理局东侧走石磴上山,全程1400级台阶,8座凉亭,步行约半个多小时可至石竹寺 。该寺建于状元峰下半山腰的悬岩峭壁上,一面依山、三面悬空,远望如空中楼阁,蒸云吐雾,天宫仙苑,宛如仙境 。寺后群峰嵯峨,四周绿竹耸立,红墙碧瓦,典雅清幽 。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初名“灵宝观” 。宋乾道九年(1173年)丞相史浩重修时,因周围多奇石幽竹,遂改名“石竹寺” 。现寺院内建有九仙阁、玉皇阁(天君殿)、土地厅、观音大士殿、紫云楼、玉皇行宫、大悲殿等 。石竹寺有两大特色,一是以道教为主,道释儒三教长期共存、和睦相处;二是民间梦文化活动历久不衰 。如九仙阁内供奉“何氏九仙”,是祈梦场所 。寺外崖石上留有“石竹仙山,白日作梦”摩崖题刻 。寺之西侧有蟠桃洞、仙桥、石门、出米石等胜景 。
石竹寺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刹,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 。宋代理学家朱熹、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及清末陈宝琛等名人都到此游览过 。至今周围还留下了宋代以来的摩崖题刻二十多处 。
从石竹寺西出至“炼丹灶”,经仙泉、“朝斗石”“伏虎石”直抵主峰状元峰 。峰巅海拔534米 。在此观景:四周峰峦奔突、云山雾沼,晴日里鲤鱼湖碧波万顷,溪流蛇行蜿蜒山间;远眺东海则浩缈接天,岛屿若隐若现,游人疑入海上瀛洲 。
状元峰顶有一块巨石,称沧海石,石上布满海中贝壳类动物化石 。沧海石作为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引发游人无穷遐想 。
从主峰折返,中经石竹寺,距寺数十步有紫云洞 。洞内宽敞清幽,塑林晃真人塑像 。传说林晃为五代后梁人,在此炼丹济众,求医者络绎不绝 。洞口有“应接不暇”摩崖题刻为证 。与紫云洞隔湖相对的正南方鲤尾山上,有紫云塔 。塔建于明代,仿楼阁式,花岗石结构,8角7层、高24米;塔内有石梯可攀登至塔顶 。
观音岩在半山亭西侧,有巨石如檐,横空而出,离地高10米,似巨瓦一片,故民间称“一片瓦” 。崖壁苔痕斑驳,缝隙泄泉,树根盘错其上,岩上“石竹”镌刻,字迹苍然 。观音岩附近还有仙人坪、仙床、鹤影石、鸳鸯石、化龙窝等奇石 。
从石竹寺下永瑞亭仰登狭径,过蟠桃洞,曲径通幽至小蓬莱即到“一线天” 。巨岩如神剑中劈,两壁峭立,中间隙道有石磴 。隙道总长10多米,仰望一线蓝天 。隙道出口处上方有一巨石悬空,望之欲坠,道中一树挡路 。“险崖阻行,巨木挡道”,至艰至险 。
从一线天沿石磴登攀而上百米远处,陡然断崖临空,峭壁欲倾 。古榕气根咬定青崖 。仰望崖顶,三处石崖伸展似檐似剑,故名三重檐 。此地险绝,可望而不可及也 。
石竹寺西侧有“通天洞”,洞高2.8米,深7.2米 。洞顶有孔望天,故名 。
石竹山下有鲤鱼湖 。湖面15平方公里,湖内有一小岛形如鲤鱼 。岛上常年栖有数千白鹭,傍晚,白鹭归巢,热闹非凡,平添佳趣 。乘游艇环湖观赏湖光山色 。湖面碧波荡漾,偶见湖鱼跃出水面,此情此景真可谓悠哉游哉,如入人间仙境 。
石竹的诗句有那些?为您奉上一首,请参考:
唐代司空曙在《云阳寺石竹花》写道:
“一自幽山别,相逢此寺中 。
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 。
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 。
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 。”
作者以悠闲的心情描绘出石竹的形态,以蝶、榴显示出石竹的重视 。宋代王安石爱慕石竹之美,又怜惜它不被人们所赏识,写下《石竹花二首》,其中之一“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芬敷浅浅红 。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