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的三种死法哪种最可信 朱标真正的死因

公元1392年 , 太子朱标突然薨逝 , 朱标的薨逝在精神上对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 因为朱元璋从公元1377年就将部分朝政交由太子朱标打理 , 朱标当时已经算是钦定的皇位接班人了 , 老年丧子令身体每况愈下的朱元璋不得不另做打算 。
【太子朱标的三种死法哪种最可信 朱标真正的死因】

太子朱标的三种死法哪种最可信 朱标真正的死因

文章插图

那么 , 朱标为什么会突然薨逝 , 《明史》中对朱标的死表述得很隐晦 , 只是写道他自秦中返京后不久得病了 , 次年四月薨逝 。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就给人留下了许多猜想的余地 , 民间有关朱标的死有三种说法:吓死、药死、病死 。
那么 , 这三种死法哪种最为可信呢?
太子朱标1392年4月的一天 , 朱元璋正在寝宫中休息 , 突然一位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 他诚惶诚恐地向朱元璋汇报:“太子朱标薨逝” 。朱元璋听闻这个消息呆若木鸡 , 他浑身颤抖着想要站起来 , 但是两条老腿根本不听使唤 , 两行老泪顺着朱元璋的眼角流了下来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 , 是太子 , 是他的钦定的继任者 , 太子朱标的逝世 , 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大计 , 使他不得不考虑将皇位继承权的问题 。
朱标生于1355年 ,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 , 是朱元璋的长子 。虽然后来朱标贵为太子 , 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礼遇 , 但是朱标可不是出生的时候就口含金钥匙 , 他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朱元璋创业初期 , 当时的朱元璋还四处征战 , 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 , 突然间多了一个儿子 , 令朱元璋狂喜不已 。为了保护和教育这个儿子 , 朱元璋将他交给一代名儒宋濂 , 让宋濂教导栽培小朱标 。
对于这位长子 , 朱元璋倾注了殷切的期望 , 朱标打小就是按照皇位继承人来栽培的 。朱标也的确没辜负朱元璋的厚望 , 他在宋濂的用心教导之下不仅心地善良 , 还仁慈宽厚 。朱标的弟弟妹妹众多 , 虽然大部分都是同父异母 , 但是对待他们都与同胞弟妹无异 , 他们犯了错事 , 朱标都会替他们在朱元璋面前求情 , 使他们免受责罚 。由于自幼跟随大儒宋濂生活学习 , 朱标还是一位温文儒雅的学者 , 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 , 颇具儒者的风范 。
公元1377年 , 眼看已经22岁的朱标已经成大器 , 朱元璋下旨让太子朱标参与国政 , 为自己交权做准备 。朱标也确实很努力 ,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 , 一直工作到半夜 , 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 。
然而造化弄人 , 公元1392年 , 还没有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朱标就病死了 。朱标死后 , 朱元璋痛苦不已 , 他三日未上朝 , 下旨将其葬在自己的孝陵东侧 , 谥号“懿文太子” 。
朱标年仅37岁就病故 , 这对一个身处高位 , 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太子来说显然并不正常 。历史上对于朱标的死因有三种说法 , 分别是吓死、药死和病死 。那么 , 哪种才是朱标真正的死因呢?
吓死虽然朱彪早早就被朱元璋钦定为皇位继承人 , 他也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和信任 , 但是实际上执掌皇权的还是朱元璋 , 在辅佐朱元璋处理朝政的过程中 , 朱标对朱元璋日渐忌惮 , 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
众所周知 ,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乱用重典 , 大兴杀伐 , 很多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都被他杀死了 , 而朱标心慈仁厚 , 他主张以仁德治国 , 他的理念与父亲朱元璋背道而驰 , 因此两个人在杀人的问题上曾出现多次尖锐对立 。
例如在处理胡惟庸一案时 , 朱标的恩师宋濂也被牵扯其中 , 朱彪多次为恩师求情 , 但朱元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 后来还是马皇后出面 , 宋濂才免于一死 。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 这在心理上对朱标是一个强烈的冲击 , 他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伴君如伴虎 , 对朱元璋越发忌惮 , 他不知道哪天这个杀人如麻的父亲 , 会不会将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 , 朱标病死之前曾与吏部尚书詹辉一起巡视监狱 , 朱标在查看了犯人的卷宗之后 , 认为有些犯人的罪行并不致死 , 他请求朱元璋特赦一批罪行较轻的犯人 。但是吏部尚书詹辉一点都没给太子朱标面子 , 他以法典为据 , 当面反驳了太子的特赦建议 。朱元璋听了两人的意见后说道“辉所执是法也” , 意思是:詹辉说得对 , 我向法不向人 。
朱标听了朱元璋的话后跪在地上说道:“臣闻立国之道 , 仁厚为本 , 法者 , 附也 , 非所以附” , 意思是:治国要以仁厚为本 , 不能依靠用严酷的历法去制服人民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以后勃然大怒 , 他拍案而起 , 对朱标大吼一声:“等你当了皇帝再这样做吧!”然后甩袖而去 。
朱标眼看朱元璋龙颜大怒 , 被吓得呆若木鸡 , 他如行尸走肉般地走出了皇宫 , 走到金水桥的时候他略做犹豫 , 然后一头扎进了金水河 。太监一看太子朱标跳河了 , 赶紧喊人来救他 , 朱标才没被淹死 。这一次跳河之后朱标就大病不起 。《明太宗实录》记载 , 太子“坐病悸薨” , “悸”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 这句话隐晦地表述了朱标是被吓死的 。
的确 , 有一个杀人如麻的父亲 , 自己还是待接班的太子 , 做事肯定会畏畏缩缩、心惊胆战 。朱标长期活在朱元璋强权的阴影之下 , 心理难免会发生变化 , 最后朱标被吓破了胆 , 也是有可能的 , 但是不至于吓死 。
药死有一些野史中记载朱标是被药死的 。朱标当时已经是太子 , 从法理上他已经是下一任皇帝 , 但是毕竟朱元璋还没退位 , 从过往历史上来分析 , 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还是有机会上位的 , 因此有皇子对朱标的太子之位心怀觊觎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 , 怎么能让朱标让出太子之位呢?下药被证实是一个非常隐蔽而又可行的方法 , 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 。
在明代何乔远所著的《名山藏》及佚名所写的《奉天靖难记》这两本古籍中 , 都对朱标被人谋害这一情景做过描述 , 而谋害朱彪的人则是他的亲弟弟秦王朱樉 。
1392年春天 , 朱元璋收到密报说秦王朱樉意图谋反 。为了搞清朱樉到底是不是有谋反之意 , 朱元璋特意派出了秦王朱樉的亲哥哥朱标去调查此事 。
这两本书中均写道:朱标从秦中回来之后 , 向朱元璋汇报秦王朱樉的确在招兵买马 , 训练士兵 , 并添油加醋地列出了许多朱樉的罪证 。朱樉在宫中的眼线将朱标的汇报情况报告给了朱樉 , 朱樉怀恨在心 , 他花重金买通太子府的太监 , 在朱标的膳食里下药 , 将朱标毒死 。
然而 , 这两本书并不是官方文献 , 都是野史小说类的杂记 , 里边有虚构和杜撰的成分 。对于朱标去调查朱樉一事 , 《明史》中有详细的记载:朱标到秦中调查了朱樉谋反一事 , 他回到金陵之后不仅没汇报朱樉的朱爽的坏话 , 反而对朱樉的一些不法行为进行掩盖 , 为朱爽做了开脱 , 朱元璋也没有责罚朱樉 。
另外 , 朱标作为太子 , 他的饮食是有严格规定的 , 即使身边太监想下药毒死他 , 也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做到的 , 更何况朱标身边的太监都是他最信任的人 , 怎么会为区区蝇头小利而干灭九族之事呢?因此 , 朱标被药死的说法可信度不高 。
病死对于朱标之死 , 明代官方文献《明史》中记载得非常简略 , 只用:
“比还 , 献陕西地图 , 遂病 , 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明年四月丙子薨 , 帝恸哭” 。
几句话交代了朱标因病而死 , 至于朱标到底得了什么病 , 根本就没有做过多介绍 , 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 。
众所周知 , 朱棣是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玟赶下台之后才当上的皇帝 , 所以他并不愿过多提及朱标之事 。史学家认为 , 朱棣当上皇帝后 , 对朱标的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改写 , 因为《明史》中将朱标描绘成一位性格怯懦、胸无大志、优柔寡断的傀儡 。很明显 , 这与其它史籍中对朱标的评价背道而驰 。
但是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朱标是病死的 。而朱标之所以在37岁的时候就病故 , 很可能是因为他得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明太宗实录》中对朱标的描述很多 , 但是并没有朱标常年患病的记录 。从秦中调查完朱樉回京之后 , 朱标突然间就得了一场病 , 并且于次年四月病逝 , 他很有可能得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 以当时的医疗水平 , 脑出血或脑血栓一类的心脑血管疾病根本就无法治愈 , 所以朱标很快就薨逝了 。
结语综上所述 , 吓死、药死和病死三种死法中 , 朱标病死的说法更为可信 。
朱标自从当成太子之后一直活在朱元璋杀戮的阴影之下 , 对于一个性格温顺、仁慈宽厚的人来说 , 这种生活肯定是一种煎熬 , 但是“虎毒不食子” , 朱元璋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朱标能顺利继位扫平障碍 , 以朱标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 , 他还不至于吓死 。药死之说多出于野史杂记 , 不是正规的文献资料 , 因此只能把它当成八卦来看 , 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
朱标的死因 , 唯一可信的实据就是病死 , 因为在《明太宗实录》和《明史》中都有朱标病死的记载 , 这些史籍是官方文献 , 是可信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