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最新消息

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专家给出答案今年2022年是冷冬 。

冷冬最新消息

文章插图
今年冬天具体是以冷冬为主 。而这一解答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消息,他表明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历史统计显示,拉尼娜事件发生年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往往比常年同期偏低,今冬我国总体偏冷的概率较大 。
拉尼娜的特点:
特点一: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
特点二: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 。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 。
特点三: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 。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
国家气候中心:拉尼娜事件将延至明年冬季,这期间气候会有何变化?国家气候中心表示拉尼娜事件将延至明年冬季,在这期间气候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是需要注意总体的天气情况 。
在10月11号的时候,通过国家的气候中心对外面发布了一些消息,现在的拉妮娜事件会有所延续,会延续到202年到2023年的冬季 。这种事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赤道中东附近的一些情况出现了变化,太平洋海温出现了异常偏冷的一种状况,然后会通过大气环流对全球的气候有所影响 。这种事件出现之后对大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个事件表示在秋季后期也就是在11月份左右 。
特别是我们国家的西南南部,气温跟往年相比出现同期偏低的状况,而其他的一些地区气温跟往年相比会出现偏高的状况,特别是华北南部还有华中北部以及西北地区东南部这些地方,气候会特别的明显,主要是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水偏少的状况 。当拉尼娜事件出现之后,在冬季的时候也是每年的12月初到次年的2月份,全国性的气温都会有所变化,有大部分地区跟往年同期相比,气温出现偏低的状况,特别是华北北部以及华南大部还有东北南部这些地区都会受到影响 。
【冷冬最新消息】值得大家注意的一件事情,当这件事情出现之后,在我们国家冬季的时候,气候会有所影响,也会出现年代际的差异 。在1951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这种事件出现之后,我们国家的冬季气温出现明显偏低的状况,这也是冷冬的一种现象 。现在的环境大背景就是全球变暖,而拉尼娜事件出现之后,当年的气温也会有偏高的状况出现,也会出现暖冬的情况,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
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目前各地供暖措施进展如何?因为在拉尼娜事件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下,今年冬季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持续偏强,容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所以今年冬天是冷冬 。为确保今冬明春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会通过压实各方保供责任、加快电网投资建设、推动优化电源结构、着力强化负荷管理等措施做好全力保电任务 。各地供暖措施井然有序的开展着,相信今年应该会比往年提前进入供暖时间 。
拉尼娜事件将延续三年,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拉尼娜状态会在2022年秋冬季持续和发展,并会在冬季时达到峰值 。加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影响下,在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今年冬季我们国家的冷空气活动持续偏强,冬季会越来越冷 。北方地区气温比往年偏低,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且发生极端寒潮爆发的可能性大 。而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 。所以今年一定要提前备好过冬物资,提高防范意识,保持警惕 。同时,农业和畜牧业、能源和交通行业需要密切关注冰冻雨雪灾害的预警,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为了应付这个冷冬,各地的供暖措施一定要开展到位,对于可能出现的燃气供应短缺情况,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 。要做好煤炭储备工作,确保采暖期供热煤炭供给 。在供暖时间发布之前,我们一定要关注小区的消息,以免错过供暖信息 。在供暖之前,我们都需要将暖气片进行开阀放水,这些都会有专门的工人进到家里操作,所以我们要关注消息,以免错过时间,避免而因为忘记放水造成安全事故 。而为了应对这个冷冬,在出门之前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可以多多采购一些保暖的物品 。
2022年是暖冬还是寒冬今年冬天会更冷吗预计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这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三重”意味着该现象持续了3年并在世界各地引发相关灾害 。一般认为拉尼娜年常出现冷冬,今年的冬天会更冷吗?下面跟随金旗舰旗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关键词:2022年是暖冬还是寒冬,今年冬天会更冷吗
太长不看版:今年是拉尼娜年,拉尼娜现象,会导致西北太平洋海温偏高 。在台风偏少的秋冬季,会有更多台风生成 。台风,会吸引北方冷空气更深地南下,所以,理论上拉尼娜现象会让我国冬天偏冷 。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重要因子之一,今冬情况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监测分析 。
国家气候中心新监测结果显示,进入秋季之后,拉尼娜事件在缓慢发展,预计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这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三重”意味着该现象持续了3年并在世界各地引发相关灾害 。
拉尼娜事件对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今年秋季以来(9月1日至10月9日),我国气候呈现暖干特征,拉尼娜事件是影响因素之一 。一般认为拉尼娜年常出现冷冬,今年的冬天会更冷吗?
拉尼娜事件缓慢发展,预计持续至冬季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拉尼娜事件出现后,全球气候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异常特征 。
2020/2021年冬季是这场“三重”拉尼娜事件的开端,2021/2022年冬季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因此2021年被称为双拉尼娜年 。今天(10月11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进入秋季,拉尼娜事件在缓慢发展,预计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此前介绍,拉尼娜事件主要影响大气环流,通过大气环流再进一步影响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其不会直接带来某一种具体的天气,而是对短期气候有整体的影响 。
他表示,受拉尼娜事件影响严重的是北美和南美地区,对于我国的影响需要借助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多个中间过程,总体上是间接影响 。就我国而言,拉尼娜事件对东南部地区的影响更加明显 。
在拉尼娜年,低纬度地区的海水变冷,原有的气候系统平衡状态被打破 。因此,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
秋季以来,数百气象站达到或突破高温纪录
采访人员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今年秋季以来(9月1日至10月9日),我国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同期偏高0.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八高 。
除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华北西南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山东东部、江苏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以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均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其中,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偏高2℃~4℃ 。湖南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福建、新疆为第三高 。全国共有67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月历史极值,其中安徽青阳(40.9℃)、湖北阳新(40.6℃)等321站达到或突破当季历史极值 。
今年秋季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秋季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七少,呈现暖干气候特征 。华北中部及福建、江西、湖南中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少八成至一倍 。福建、湖南、江西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少,北京为第三少 。也有降水量较常年偏多的地区,其中,西藏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多,辽宁为第三多 。
今年秋季以来,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全球变暖叠加拉尼娜事件,我国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拉尼娜事件对气候的影响更加复杂 。一般认为,当拉尼娜事件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南旱北涝”现象 。根据气象部门对拉尼娜年的气候特征统计数据,在发生拉尼娜事件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主要表现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 。
具体来看,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另一方面,我国冬季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不止拉尼娜事件,拉尼娜年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冷冬 。
1951年至今,赤道太平洋海域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 。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
2022年9月,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图 。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冬季气候大会商10月下旬开展,将提供新预测
典型的“冷冬”,如2008年和2018年,都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其中就有拉尼娜事件的推动作用 。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 。2018年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当年11月,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
与上述年份相反,2011年,拉尼娜事件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开始加强,经气象部门评估,当年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正常偏轻年份 。此外,同样被拉尼娜事件影响的2001年、2012年、202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轻年份 。
去年冬天(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2℃,相较于常年同期(-3.0℃)偏低0.2℃,属于“正常略偏冷” 。
需要关注的是,除了拉尼娜事件,我国冬季气候也受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影响,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将在10月下旬开展冬季气候大会商,加强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分析研判,及时提供新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