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砣树根的药效能治肝炎吗

有什么中草药能治肝炎?我有 治疗肝炎的 中草药:R9, 该中草药必须用罐子熬 。视病情轻重一般3个月肝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再巩固3个月能痊愈的 。西医治标 , 中医可以治本 。得了肝病一般是很难治得好 , 什么蒂达胶囊、肝利欣以及去大医院都不见效果 , 而且费用高 , 疗效差 , 副作用大 。我国现行的乙肝防治指南 ,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 如果他们的肝功能持续正常 , 肝脏组织学无明显病变 , 一般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但是在我国临床中 , 不少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了或正在接受着这样或那样的治疗 。相反 , 对一些应该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则不予治疗 , 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 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 。中草药治疗乙肝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单一的抗病毒或者是单一的降转安酶,它是从整体出发,治疗已病的脏器,预防未病的脏器,中医讲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肝病,知肝传脾,故治肝必先实脾.用一位老人的话说,中医治病是先治人,而西医是只治病,你是哪个脏器病了,就针对哪一个脏器用药,他不考虑用的药是否会伤害其他的脏器,对于西药有一位老人说过是"有病病扛者,没病人扛者." 中草药治疗乙肝的优势在于1.没有毒副作用,2.中医的治疗是辩证论治,一人一方,有针对性,同样的病不同的人治疗的方法是不同的,3.中医的治疗不是单纯的抗病毒,它是一个综合的调理过程,病毒在不同的人的身上,给人的肝脏的威胁却各有不同,因为每一人的体质不同,所以抵制病毒的能力自然就不同.中医的优势就在于不是针对某一个病毒或某一单一的脏器,而是针对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生相克,治疗的话当然要整体考虑.就如同一棵大树,长了一个疙瘩,西医的观点是挖掉它,于是树杆上就有了一个很大的洞,大风来临时树就可能断掉,中医的观点则是不管那个疙瘩,努力增强树木的自身抗外力作用,正盛则邪弱,大风来临时,疙瘩仍在,可是树木依然枝繁叶茂.根本无损于他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的肝病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厌油、腹胀、肝区隐痛等 , 吃了该中草药后这些症状慢慢好了 , 3个月后再检查两对半 , 各项指标正常 , 视病情轻重一般再巩固3个月都能痊愈的 。该中草药可以治疗的肝病:甲肝、乙肝、丙肝、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 。对肝癌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本草药一次放一包 , {放水6碗}最好用陶罐煎熬 。武火煮开后文火30分钟 , 药汤为一碗 。一天熬三次 , 分药头 , 药子 , 药孙加白糖饮用 。建议不放心的朋友先试药 , 试药的量为一个月30包450元 。福建附近的朋友可以直接到我这边来拿药付款 。其他地方的病友建议邮购 。友情提示:看有没有明显好转很简单 , 比如你小便是黄的 , 服用了一个月你会发现小便不黄了或者不明显了 , 再检查HDA病毒数发现很明显的降低了 , 厌食消失食量增加 。该中草药从我是那里老中医那里购买的 , 只收成本加一点点费用 。我觉得好东西一定要分享所以放在淘宝上卖 , 一来可以给病友带来福音造福于民 , 二来可以提高我的信用度 。另外 , 您最好在吃前先检查一下您的病毒数是多少 , 然后吃完后再检查一下病毒数和大小三阳 , 如果是大三阳吃了6个月 , .小三阳3个月全部转阴 。【秤砣树根的药效能治肝炎吗】

秤砣树根的药效能治肝炎吗

文章插图

满意请采纳
梧桐树根可以治疗乙肝吗你好 。梧桐树根对乙肝没有治疗作用 , 目前因为没有能杀灭乙肝病毒药物 , 所以一般肝功正常 , 没有肝炎症状 , 精神状态良好时不用治疗 , 注意休息 , 不要劳累 ,  不吸烟喝酒 , 不吃辛辣刺激食物 , 多吃蛋白质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 , 定期检查 。了解病情 。
震惊:病毒性肝炎还能这么治!肝为“将军之官” , 能够顶住很大的压力;肝在志为怒 , 却也有着火暴的脾气 。肝对人体的重要性 , 不言而喻 , 但很多人却为肝病所累 , 比如病毒性肝炎 。中医学认为 , 病毒性肝炎的形成是由于湿热疫毒隐伏、饮食不节和劳伤过度 , 正气不能抗邪所致 。那病毒性肝炎到底该如何治疗呢?且看正文!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急性黄疸型肝炎以湿热为主 , 多标实证 , 重在辨湿、热的孰轻孰重;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重在辨湿阻与气滞;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长 , 反复发作 , 病机复杂 , 多属虚实夹杂证 , 重在辨气血阴阳的虚实;重型肝炎以湿热毒盛、瘀热互结为主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本病为湿热疫毒之邪入侵 , 蕴积体内 , 故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基本原则 , 且“祛邪务尽” 。②分清虚实 , 调节脏腑功能 , 肝宜疏 , 胆宜利 , 脾宜运 , 胃宜和 。③肝以阴血为养 , 肝肾同源 , 久病之体更宜注重滋养肝肾 , 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一般来说 , 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以治标为主 , 慢性期宜标本同治 。急性肝炎(肝热病)重在清热解毒利湿 , 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 , 无黄疸型肝炎以健脾利湿行气为宜;慢性肝炎(肝著)当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 如根据具体辨证予以清热利湿、健脾疏肝、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温补脾肾等;重型肝炎(肝瘟)则应重用凉血化瘀之品 。

一、肝热病

1.肝胆湿热

【证候】身目俱黄 , 黄色鲜明如橘色 , 倦怠乏力 , 口干口苦 , 恶心欲呕 , 厌油 , 脘闷纳少 , 腹部胀满 , 右胁肋疼痛 , 或伴寒热 , 小便黄赤 , 舌红 , 苔黄腻 , 脉弦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 , 解毒退黄 。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 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

茵陈蒿汤:茵陈蒿30g , 栀子15g , 大黄20g , 黄芩12g , 金钱草12g , 蒲公英15g , 板蓝根15g , 赤芍12g , 虎杖12g , 滑石15g , 车前草30g 。

甘露消毒丹:茵陈30g , 滑石15g , 黄芩15g , 石菖蒲15g , 木通15g , 贝母12g , 射干9g , 连翘15g , 薄荷12g , 白豆蔻12g , 藿香15g 。

【加减】热重于湿者 , 加强清热之力 , 栀子加至20g , 加石膏15g;湿重于热者 , 加强祛湿之力 , 加茯苓15g , 猪苓15g;胸脘满闷甚 , 伴大便不爽者 , 加全瓜蒌10g , 法半夏10g , 黄连12g;恶心呕吐明显者 , 加竹茹12g , 黄连12g;腹胀甚者 , 加厚朴10g , 枳实10g;皮肤瘙痒者 , 加苦参10g , 白鲜皮10g;胁痛甚者 , 加延胡索12g , 川楝子12g;纳呆不饥者 , 加谷芽12g , 麦芽10g 。

2.湿阻脾胃

【证候】脘闷不饥 , 脘痞腹胀 , 恶心欲吐 , 胃纳不佳 , 胁肋隐痛 , 肢体困重 , 倦怠嗜卧 , 或见浮肿 , 口中黏腻 , 或身目发黄 , 小便短少 , 大便溏泄 , 苔腻 , 脉濡缓或滑 。

【治法】健脾利湿 。

【方药】胃苓汤加减 , 或藿朴夏苓汤加味 。

胃苓汤:苍术15g , 厚朴12g , 陈皮15g , 甘草5g , 生姜12g , 大枣12g , 肉桂9g , 白术20g , 泽泻20g , 茯苓20g , 猪苓15g 。

藿朴夏苓汤:藿香20g , 厚朴15g , 法半夏15g , 茯苓20g , 砂仁15g , 白豆蔻15g , 薏苡仁20g , 陈皮15g , 木香12g 。

【加减】兼见黄疸者 , 加茵陈30g;恶心呕吐者 , 加石菖蒲12g;腹胀甚伴浮肿者 , 加大腹皮15g , 车前子15g;纳差者 , 加鸡内金15g;便溏者 , 加白扁豆12g , 莲子肉12g 。

3.寒湿困脾

【证候】身目发黄 , 色泽晦暗 , 或无黄疸 , 脘闷不饥 , 畏寒喜温 , 大便溏薄 , 舌质淡 , 舌体胖 , 苔白滑 , 脉沉缓无力 。

【治法】健脾和胃 , 温中化湿 。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

茵陈20~30g , 附子、干姜、甘草各6g , 茯苓、泽泻各20g , 藿香、厚朴、白术各10g , 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各12g 。

【加减】若无黄疸 , 茵陈可减至15g;兼恶心呕吐者 , 加生姜12g;胁肋疼痛者 , 加陈皮12g , 延胡索12g 。

4.肝郁气滞

【证候】胁胀脘闷 , 胸闷不舒 , 善太息 , 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 不欲饮食 , 或恶心欲呕 , 或口苦喜呕 , 或纳呆厌油 , 头晕目眩 , 脉弦 , 苔白滑;妇女月经不调 , 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 。

【治法】疏肝理气 。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

柴胡、香附、枳壳、川芎、白芍、栀子、半夏各10g , 全瓜蒌30g , 茯苓、白术各15g , 生姜、大枣各6g 。

【加减】胁痛固定不移者 , 加延胡索15g , 丹参15g;纳呆、厌油者 , 加山楂15g , 藿香12g;嗳气口苦者 , 加黄芩12g , 制半夏12g;烦躁易怒者 , 加栀子12g , 黄芩12g;失眠多梦者 , 加炒酸枣仁15g , 百合15g 。

5.肝胃不和

【证候】胃脘胀满不适 , 两胁窜痛 , 嗳气吞酸 , 恶心呕吐 , 厌油腻 , 食欲不振 , 乏力倦怠 , 舌淡红 , 苔薄白 , 脉弦 。

【治法】疏肝和胃 。

【方药】四逆散加减 。

柴胡15g , 白芍15g , 枳实12g , 甘草5g 。

【加减】脘胀、嗳气者 , 加香附12g , 厚朴9g , 神曲12g;恶心呕吐、厌油腻者 , 加制半夏10g , 藿香12g , 山楂15g 。

二、肝著

1.肝胆湿热

【证候】右胁胀痛 , 按之疼痛 , 脘闷 , 恶心厌油 , 纳呆 , 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 , 尿黄 , 口黏口苦 , 发热而渴 , 或饮而不多 , 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 , 肢体困重 , 倦怠乏力 , 舌红 , 舌苔黄腻 , 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

【治法】清利湿热 , 凉血解毒 。

【方药】茵陈四逆散加减 。

茵陈30g , 猪苓20g , 茯苓20g , 白术15g , 泽泻15g 。

【加减】发热者 , 加黄芩15g , 龙胆草15g , 栀子15g;胁胀作痛者 , 加郁金12g , 柴胡12g , 枳壳12g;便秘者 , 加大黄6g , 枳实10g;恶心呕吐者 , 加制半夏10g , 藿香12g , 白豆蔻12g 。

2.肝郁气滞

【证候】两胁隐痛 , 胁下有肿块 , 腹胀不舒 , 脘痞便溏 , 嗳气频作 , 舌苔薄白或薄黄 , 脉弦细 。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

柴胡15g , 白芍15g , 川芎12g , 香附12g , 枳壳12g , 甘草5g 。

【加减】胁痛甚者 , 加郁金12g , 延胡索12g;腹胀便溏者 , 加白术12g , 山药15g , 苍术12g , 茯苓12g;嗳气者 , 加代赭石9g , 旋覆花9g;烦躁易怒者 , 加青皮12g , 牡丹皮9g , 栀子12g 。

3.肝郁脾虚

【证候】胁肋胀满疼痛 , 胸闷太息 , 精神抑郁 , 性情急躁 , 纳食减少 , 口淡乏味 , 脘痞腹胀 , 午后为甚 , 少气懒言 , 四肢倦怠 , 面色萎黄 , 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 , 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而加重 , 舌淡苔白 , 脉沉弦 。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 , 健脾和中解毒 。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 。

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 , 白芍、茯苓、党参各15g , 山药30g , 炙甘草6g 。

【加减】胁痛明显者 , 加川楝子12g , 郁金12g;胁痛固定 , 痛如针刺者 , 可加红花6g , 延胡索12g;脘痞腹胀甚者 , 加佛手12g , 砂仁12g , 生麦芽12g;体倦乏力者 , 加太子参18g 。

4.肝肾阴虚

【证候】右胁隐痛 , 腰膝酸软 , 四肢拘急 , 筋惕肉 , 头晕目眩 , 耳鸣如蝉 , 两目干涩 , 口燥咽干 , 失眠多梦 , 潮热或五心烦热 , 男子遗精 , 女子经少、经闭 , 舌体瘦 , 舌质红、少津、有裂纹 , 花剥苔或少苔 , 或光红无苔 , 脉细数无力 。

【治法】养血柔肝 , 滋阴补肾 。

【方药】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化裁 。

枸杞、沙参、麦冬、牡丹皮、白芍、女贞子、制首乌各15g , 当归、生地黄、枳壳各10g , 炙远志、炒枣仁各6g 。

【加减】胁痛明显者 , 加郁金12g , 延胡索12g , 白蒺藜12g;大便干结者 , 加瓜蒌仁15g , 麻仁15g;低热者 , 加银柴胡15g , 地骨皮15g , 知母12g 。

5.肝络瘀阻

【证候】胁部刺痛 , 胁下肿块 , 按之疼痛加剧 , 面色晦暗 , 或见赤缕红丝 , 肝脾肿大、质地较硬 , 蜘蛛痣 , 肝掌 , 女子经行腹痛、经水色暗有块 , 舌暗或有瘀斑 , 脉沉细涩 。

【治法】活血化瘀 , 散结通络 。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化裁 。

五灵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郁金、牡丹皮、大黄各10g , 乌药、延胡索、泽兰、香附、茜草、枳壳各15g , 炮山甲、炒鳖甲、益母草各12g 。

【加减】胁肋刺痛明显者 , 加川楝子15g;肝脾肿大明显者 , 加生牡蛎15g , 夏枯草15g;鼻衄者 , 加白茅根15g , 三七粉10g(冲服);兼有痰浊者 , 加法半夏12g , 陈皮12g;气阴两虚 , 倦怠少力者 , 加太子参15g , 黄芪15g 。

6.瘀热痰阻

【证候】黄疸较深 , 经月不退 , 自觉症状较轻 , 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 , 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 , 或右胁胀痛 , 肝脏肿大 , 稍感乏力 , 口咽干燥 , 小便深黄 , 大便色浅或灰白 , 舌质暗红 , 苔少 , 脉实有力 。

【治法】清热利湿 , 化瘀涤痰 。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

茵陈、金钱草、赤芍、丹参各30g , 山栀、枳实、大黄、郁金各10g , 竹茹、地龙各12g , 全瓜蒌25g , 黄连6g 。

【加减】痰甚者 , 加制半夏15g , 竹沥15g;胁肋疼痛剧烈者 , 加延胡索15g , 牡丹皮15g 。

7.寒湿瘀滞

【证候】黄疸较深 , 色泽晦暗 , 滞留不退 , 皮肤瘙痒 , 抓后有出血点及瘀斑 , 或有右胁不适 , 形寒肢冷 , 食少脘痞 , 小便黄而清冷 , 大便色浅或灰白 , 舌质暗淡 , 苔白滑 , 脉沉缓 。

【治法】温中健脾化湿 。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

茵陈、金钱草各30g , 白术、附子、干姜、秦艽、法半夏各10g , 赤芍、丹参各25g , 陈皮、茯苓各15g , 炙甘草6g 。

【加减】皮肤瘙痒严重者 , 加白鲜皮15g , 地肤子15g;寒甚者 , 加吴茱萸15g , 陈皮15g 。

8.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黄染 , 色泽晦暗 , 精神萎靡 , 肢冷乏力 , 纳少便溏 , 或完谷不化 , 全身可见蛛丝赤缕 , 齿鼻衄血不止 , 肌肤瘀斑 , 或呕血便血 , 或腹胀大 , 脉络显露 , 舌质淡 , 苔薄 , 脉沉细 。

【治法】温肾健脾 , 利湿退黄 。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

茵陈、金钱草各30~60g , 人参、白术、茯苓、牛膝、泽泻、大腹皮各15g , 附子、肉桂各10g , 炮姜、炙甘草各6g 。

【加减】胁肋疼痛 , 肝脾肿大 , 按之痛甚者 , 加延胡索20g , 生牡蛎20g , 炮山甲20g;齿鼻衄血不止者 , 加白茅根20g 。

三、肝瘟

1.湿热毒瘀

【证候】起病急 , 黄疸鲜明如金 , 高热口渴 , 四肢乏力困重 , 恶心呕吐 , 食欲极差 , 心满气急 , 口气臭秽 , 头昏目沉 , 右胁胀痛 , 腹部膨隆 , 大便燥实或黏滞不爽 , 小溲短赤 , 苔黄腻或黑 , 脉弦滑数 。

【证候】清热化湿 , 解毒退黄 。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

茵陈60g , 黄芩、黄连、山栀各10g , 连翘20g , 板蓝根、车前草、丹参各30g , 淡竹叶、鸡内金、石菖蒲、木通、贝母、射干、大黄、枳实各12g , 滑石15g 。

【加减】高热不退者 , 加山羊角15g;腹部膨隆 , 小便短少者 , 去射干、贝母 , 加茯苓、泽泻各15g , 厚朴12g 。

2.毒入营血

【证候】身热夜甚 , 黄疸迅速加深 , 小便短赤 , 举动失常 , 嗜睡不语 , 或昏谵狂妄 , 手足颤抖 , 呕吐频作 , 腹胀如鼓 , 吐血衄血 , 皮下瘀斑 , 或可闻及“肝臭” , 舌红绛 , 苔黄燥 , 脉弦细数 。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

【方药】犀角散加减 。

水牛角尖30g , 茵陈30g , 栀子20g , 黄连15g , 升麻15g 。

【加减】昏谵狂妄者 , 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手足颤抖者 , 加山羊角15g , 钩藤15g;呕吐频作者 , 去升麻 , 加竹茹15g , 芦根15g;吐血衄血者 , 加紫草15g , 生地黄15g , 白茅根15g;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者 , 加大黄6g 。

3.疫毒内闭

【证候】高热不退 , 重度黄疸 , 神志昏迷 , 躁动不安或发狂 , 二便闭而不通 , 腹胀如鼓 , 可闻“肝臭” , 肝浊音界迅速缩小 , 吐血衄血 , 舌绛 , 苔黄燥黑 , 脉细数 。

【治法】解毒开窍 。

【方药】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交替使用 。

【加减】二便不通用大黄15g、茯苓20g、马鞭草20g煎液保留灌肠;若见舌苔厚腻者 , 则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茵陈30~60g , 石菖蒲、郁金、藿香、白蔻仁各15g , 连翘、牡丹皮、栀子、滑石、竹叶、菊花各10g , 兑入竹沥10g、姜汁10g , 玉枢丹9g) , 另服至宝丹1粒;如黄疸日久不退 , 加丹参、泽兰、田基黄各15g 。

4.邪陷正脱

【证候】神志昏迷 , 气短息促 , “肝臭”难闻 , 面垢颧红 , 汗多而黏 , 二便失禁 , 或齿鼻衄 , 呕血便血 , 腹部胀满 , 腹壁青筋暴露 , 舌淡苔白 , 脉促而芤或微细欲绝 。

【治法】清热解毒 , 扶正固脱 。

【方药】大剂参附汤加减 。

人参30g , 制附子15g , 白术20g , 干姜15g , 蛤蚧15g , 茵陈30g 。

【加减】上述药物应浓煎 , 频频灌服 。若舌干口燥 , 阴竭阳亡时 , 可合用生脉散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