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 。在其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光照华夏、傲视世界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对它的发展、特点及影响作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因为,了解中国丰厚的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并创新中国文化,使中华文化永远充满篷勃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及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将留存于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业已积淀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潜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 。从其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 。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所以自有了人的出现,便有了文化开始之源 。最早的文化是原始的物质文化,即制造工具,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原始的文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如三星堆遗址文化,这些原始文化,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费解 。至殷商的神本文化发展到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是什么?基本精神是什么?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
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也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所在:
一、“讲仁爱”
仁的核心是“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仁爱美德的核心要求 。孟子提出“四端说”,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从恻隐之心推而广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二、“重民本”
民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包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仁民爱民”等古训 。“民本”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要求 。“重民本”作为传统美德,主要是针对从政者而言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治理国家已经不单纯是从政者之事,而是大众及所有民众之事 。
三、“守诚信”
“诚”是指真实、无妄、不自欺;“信”是诚的外显,指守诺言,不骗人 。“诚”和“信”二字在古代意思相近,《说文解字》以“诚”和“信”互释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推崇 。
四、“崇正义”
“正”是“正当”“合适”之意,“义”是“应当”“适宜”之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与“义”联用,表示人的德行 。“义”还与“仁”“礼”等相结合,构成人们处理人伦关系的重要规范 。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美德
人民网—公民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也是人的一盘身之本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中也说:“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矜,戒骄戒躁 。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
“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民无信不立” 。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 。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 。荀子也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就不能胜物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 。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这是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的作用分不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