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墓志铭的理解

沈从文墓志铭是什么意思沈从文的墓正面,用了沈从文先生遗作《抽象的抒情》当中的一句话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墓志铭的理解】

沈从文墓志铭的理解

文章插图

这句话应该算是墓志了 。接着我们绕道墓身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张充和在从文墓石身后的两行铭文 :“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
是藏尾诗 ----
从 文 让 人
沈从文先生的墓志铭是什么?沈从文(1902~1988)
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还有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小学毕业后长期在土著军队生活 。1923年到北京靠自学从事文学写作 。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 。1927年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 年任教于青岛大学。1934年主编北平《大公报》副刊《文艺》,次年主编天津《大公报》副刊和《益世报》副刊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三四十年代期间,与杨振声、朱光潜等,集合平津一带的作家从事文学活动,形成较为一致的艺术追求和文学倾向,因而有“京派”或“京派作家”之称 。
图片
沈从文是有名的多产作家,作品有《鸭子》、《蜜柑》、《阿丽思中国游记》、《神巫之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记丁玲》、《从文自传》、《八骏图》、《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的集子70多种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有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有描写土著军队生活的、有刻画备受残害的农民形象的、有抨击虚伪丑恶的城市绅士和知识阶层的等等 。写得最为出色的是闭塞荒僻的湘西地方的风土人情;作品中充满了迷人的风光、淳厚的民风、神秘的原始生活以及强悍的民族气质和蛮性力量,以及人们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感慨,具有浓厚的湘西地域的独特风采 。中篇《边城》为其代表作 。他的作品在艺术上除了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外,还吸收浪漫主义手法,浸透抒情诗的气氛,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这对后来的一些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过较深影响 。
1957年以后,沈从文放弃了文学生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从事古代文物和工艺美术、文化史的研究 。所编撰的如《中国丝绸图案》(与王家树合编)、《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多为很有学术价值的专门著作 。
赏析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1.从文章的第4自然段可以大致看出沈从文墓的特征,请分两点加以概括.
答:
2.文章最后一段中有一句“美丽总是愁人的”,根据文意,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答:
3.简要分析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
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沈从文是怎样一个人
答:
【参考答案】
1.(1)没有墓亭、墓道,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2)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上镌刻的是沈从文自己手迹,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
2.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
3.(1)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第6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优美如画,为沈从文自己选定这块墓地找到了依据;(3)平静无波的河水象征着沈从文的性格,柔弱中却不乏坚韧.
4.沈从文一生爱水,一生都在追求美,受尽了委屈和排斥却无怨无悔,柔弱而又坚韧,朴素而不张扬.
“墓志铭”是概括墓主人人生状态、理想追求、思想言论的文体,可用一人称,也可用三人称,但都言简意赅,
鲁迅:这是一个医生和战士,左手拿着解剖刀,右手执着铁投枪!
苏轼:天空无痕,飞鸿已过!
盗墓贼:别动,哥们,自己人!
选两项,每项3分,符合人物精神,通达即可 。
沈从文的坟墓有哪些奇特之处请简要概括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
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沈从文的作品明媚而忧伤,在现代作家行列里,他是独特的一位,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跟他一样的那些乡下人,都是自然之子,秉承着天命,在原野里花开花落,像水一样,按着命定的流向流淌 。
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 。总之,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书本,去和自然亲近,去日光下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 。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 。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 。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 。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 。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 。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
沈从文本是将军的后代,但文学是怎么在他身上发生的?他的表侄黄永玉归纳为:他的故乡,他的家庭,他的禀赋,他的际遇,以及任何人一生都有的那一闪即过的机会的火花,都是他成为文学家的条件 。来拜谒墓地之前,我们特地去参观了凤凰城内的沈从文故居 。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建筑,砖木墙壁,雕花窗棂,古色古香 。天井中一口大水缸盛满了水,本是作为消防用的,但游人膜拜而来,往水中丢了不少硬币表示祈愿,我也不免俗,掬了水轻搽了一下头脸,冀望于能醍醐灌顶,沾点文曲星的仙气 。沈从文的书房里,安放着木质的书架,还有木质的老式书桌,桌上摆着他用过的毛笔,我坐在木椅上照了一张伏案的照片,可惜无先生文采 。屋内的墙上,陈列有沈从文各个时期的照片,少年英俊,中年则文质彬彬、温文尔雅 。最难忘的是他与夫人张兆和在北平、苏州的合影,他都面带微笑,幸福安详,让人好生羡慕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